【甘快說·黃河時評】愛的傳遞 家的溫情

春節結束了,在臨別之際,父母總會把各種年貨塞進行李箱。臘肉、香腸、饃饃……這些看似尋常的年貨,承載着父母對兒女的悉心牽掛,蘊含着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感。

年貨是情感的具象化表達。物資匱乏的年代,年貨是難得的美味;物質豐富的今天,年貨更多是情感的寄託。在異鄉打拼的遊子,春節回家都會精心挑選年貨:幾件新衣服,幾盒土特產,飽含着對父母健康的祝願,傳遞了對親朋好友的關愛。當春節假期結束,遊子返程的行囊裡,又會裝滿家鄉的味道、暖心的吃食。帶來的年貨,帶走的年貨,串起了彼此之間的情感紐帶,寄託着我們深深的思念與祝福。

年貨是無法代替的鄉愁。在高鐵飛馳的時代,年貨依然保持着傳統的背運方式,這種看似“笨拙”的方式,恰恰體現了濃濃的“鄉愁”。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可以買到天南海北的美食,但總有一份獨屬家鄉的味道不可替代。每一口家鄉的味道,不僅是味蕾的滿足,更是對鄉愁的慰藉。而那些親自揹回的包裹,就藏着我們對家鄉的懷念,是心底深處最溫暖的港灣。

過年帶年貨,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春節是家庭團聚、走親訪友的重要時刻,通過互贈禮品,可以傳遞祝福、表達關愛,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也代表着一種責任和擔當,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延續。特別是今天,從“父母在,不遠遊”到“常回家看看”,大包小包的年貨,是對家的眷戀,是對根的守望,連接着過去與現在,傳遞着溫暖與希望。它折射出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對親情的珍視,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春運大潮裡,流動的年貨,彷彿一道美麗的風景。仔細收好這份心意,讓我們在愛與牽掛中,品嚐熟悉的味道,感受濃濃的溫情。

張海燕

責任編輯:宗成賢

來源: 新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