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不只硬體!臺東學德國如何建築一座共融城市
▲臺東赴德借鏡綠建築創新模式。(圖/記者楊漢聲翻攝)
記者楊漢聲/臺東報導
在邁向氣候中和與永續轉型的全球趨勢下,臺東縣政府近期展開一場跨洲交流行動。由臺東縣長饒慶鈴親自率領的考察團,前往德國參訪「IBA永續建築展」,深入觀摩並汲取德國在淨零城鄉治理上的創新實踐,期盼將德國的永續精神融入臺東的在地發展脈絡。
這趟名爲「淨零營建永續交流考察計劃」的行程,聚焦於氣候變遷調適、建築碳排減量與城鄉共融等議題。考察第一站來到圖林根州的Nordhausen市,該市自2013年起參與國際建築展「IBA Thüringen」,並以「淨零城鄉」爲核心,提出涵蓋低碳建築、空間再生與社會融合等六大原則的發展策略,展現了地方政府在永續發展上的決心與行動力。對於地理條件特殊、人口分佈稀疏的臺東而言,這樣的系統性規劃極具借鏡價值。
考察團深入三個示範案場,從實地觀察中瞭解德國如何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與空間設計。首案爲位於Nordpark的社區公園,該地原爲閒置停車場,經由青年參與式設計與施工,成功轉型爲融合生態教育與休閒功能的綠地空間。設計中導入雨水滲透系統、生物多樣性綠帶與再生建材,展現對氣候中和的高度重視。
▲臺東赴德借鏡綠建築創新模式。(圖/記者楊漢聲翻攝)
第二個案例「StadtLoop」則是街道改造工程,重新設計原本以車輛爲主的通道,轉化爲優先服務行人、自行車與大衆運輸的生活動線,並結合透水鋪面與高反射材質降低熱島效應,同時透過社區共創過程強化地方認同。這樣的設計理念,與臺東慢經濟所強調的「以人爲本」、「空間友善」不謀而合,對未來的街區規劃具有實質啓發意義。
第三案爲「Ossietzky-Hof」住宅社區更新計劃,針對1970年代興建的集合住宅進行全面升級。透過引入再生能源系統、無障礙設計與綠化中庭,不僅提升居住品質,也增進社區自治與居民參與感。此類住宅更新策略,對於臺東原鄉或老舊聚落而言,提供了一套結合節能、社會融合與環境改善的可行模式。
饒慶鈴指出,臺東的永續發展不是抽象的政策口號,而是建構在對地方生活脈絡的深刻理解與尊重之上。自2021年發表全臺首本自願檢視報告(VLR)以來,縣府即明確設定2030年前達成七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淨零碳排」與「包容城市」作爲核心方向。她強調:「德國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小城市也能成爲全球典範,臺東也有潛力走在最前線。」
展望未來,臺東縣政府計劃整合跨局處專業資源與地方創意,導入碳足跡評估、循環建材應用與氣候韌性設計,透過社區參與機制,打造出具臺東特色的永續治理新樣貌,從慢經濟出發,邁向共融與氣候友善的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