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才能突顯「臺灣價值」? 2007年扁政府推動國營事業正名
臺灣郵政昨天舉行更名後的掛牌儀式,雖然場外有大批工會成員抗議,陳水扁總統與行政院長蘇貞昌仍出席揭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7/02/12 胡聖堤攝影)
扁政府時期爲了強化臺灣本土意識,曾推動多家國營企業正名,其中「臺船」與「臺灣中油」成功改名並沿用至今。而中華郵政卻宛如一出政治肥皂劇,一度改名卻在一年半後恢復原名。
【推薦閱讀】 不敵中華郵政 民營「上通郵局」爆積欠員工薪水後宣告倒閉 總長25公里!最大規模的道路整編 2012年臺中臺灣大道正式掛牌
2007年2月,中華郵政在抗議聲浪中掛上「臺灣郵政公司」的招牌,但隨着2008年政黨輪替,這項更名決策被推翻,公司名稱改回「中華郵政」。當時,不論是儲金簿、提款卡或郵票,無論上頭印着「臺灣」還是「中華」,依然可以正常使用。這場改名風波看似變動劇烈,實際上對民衆影響甚微。
相較之下,其他國營企業的更名過程則較爲順利或直接擱置。「臺灣國際造船」(原中船)與「臺灣中油」順利更名並持續沿用。而具官方色彩的中國鋼鐵公司(中鋼)因爲是上市企業,更名須經股東大會決議,中鋼以此爲由婉拒政府提議,最終未進行更名。
中華電信當時也被納入正名討論,但由於公司已民營化且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改名涉及股東權益、市場運作等複雜程序,非董事會單方面能決定。最終,因實務可行性極低,改名計劃不了了之。
而最具爭議的當屬中華航空的改名議題,華航機身上的「China Airlines」標誌長期被國際誤認爲中國航空公司。扁政府曾在2007年提出改名爲「臺灣航空」的構想,但因涉及國際航權等敏感議題,若強行更名,恐影響華航的航線權益與國際合作,導致計劃最終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