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創富徐欣:投資+產業+保險——飛輪驅動全球化2.0
在“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中國投資人如何尋找海外的投資與退出機會?這是不少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企業家和投資人,共同關心的話題。
在“第19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復星創富聯席董事長、首席執行官(CEO)徐欣發表了《投資+產業+保險——飛輪驅動全球化2.0》的演講,爲我們揭開了復星創富“生態賦能+面向全球”的飛輪打法。
徐欣分享,復星創富的投資策略,一是Ecosystem Venture Capital——EVC,關注生態的早期投資打法。通過產業的生態去賦能價值,並且在產業的運營當中去提升價值。另一個是buyout交易。從EVC和buyout兩端的實踐中,將復星創富的投資圈迭代爲了內環、中環和外環的一種合作生態。
對於全球化,他認爲現在正處於一個“分化”的階段。但是未來全球合作中還有大量機會,而不僅是跨國收購,中國的企業可以像復星一樣到這些國家開展本土化展業,把好的技術帶出去,也把好的技術和國際化的人才再請進來。而這也是復星創富與全球生態夥伴,共同奮鬥的事業。
以下爲現場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受到投中的邀請,謝謝楊總的邀請。我今天分享主題的關鍵詞圍繞我們近期思考最多的,創新和全球化兩個點,來講在當今這局勢下,我們怎麼能夠做好投資。
今天是個好日子,凌晨我在美國的同事傳過來一個很讓人振奮的畫面,我們復星投資的霸王茶姬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了。其實這個投資的成功恰恰是我們中國企業全球化非常具有時代意義的象徵,中國傳統文化以資本市場登陸的方式,開展了全球化的步伐。
創始人張俊傑自己的想法,霸王茶姬是要比肩星巴克的全球化企業。到2024年底,霸王茶姬在全球範圍內開設了將近6500家茶飲店,海外也有數百家。今年在美國也會開啓20家帶有濃濃的東方美學文化茶飲店,相信很多的小夥伴、同行也是霸王茶姬的顧客。
復星是在中國民營企業裡面全球化走得非常早,同時將產業和投資結合得十分緊密的一家多元化產業集團。我們長期聚焦於產業運營和全球投資的雙輪驅動,在產業發展將近30餘年的過程當中,持續去豐富、迭代和優化我們的產業結構。
在過去的30多年裡面,其實復星的發展經歷了在中國本土創業紮根,包括在2000年之前復星也實現了以復星醫藥爲首的A股上市,之後進入了WTO紅利的發展期,通過上市帶來的比較雄厚的資金實力,進入到了像鋼鐵、礦業、地產等多元化產業領域。確實也享受到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紅利帶來的飛速成長。
2007年,復星國際在香港整體上市。從二級市場融來了美元,也開啓了真正的全球化發展之路。從2008年開始,復星開始全力出海,在更多的產業賽道里開拓和發展自己的全球競爭力。
到2009年以後,復星更加聚焦於四個核心產業的發展:健康、快樂、富足、智能製造。
今天大家看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企業,第一次經受到了大週期衝擊的考驗。疫情、資本市場的變化帶來的寒冬,包括全球地緣政治帶來的經濟週期的振盪。對怎麼能夠更好地在長期主義的鏡頭下,聚焦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穿越週期成爲一家卓越的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們聚焦於四大產業板塊——健康、快樂、富足、智造的共同特點,它們是高度全球化分工和全球化合作的產業。也是這樣的原因,使復星發展至今,全集團差不多有10萬員工,我們有近一半的營收和將近一半的員工都是在海外。雖然我們還是一家深耕中國的民營企業,但是我們的全球化佈局已經差不多有將近20個年頭。
在今天的地緣政治挑戰的時代大背景情況下,有逆全球化的風險。但是對於我們產業和資本來說,其實真正的全球化探索,對於中國的投資機構、對於中國的產業其實是剛剛開始。因爲中國巨大的改革紅利和WTO的後市場帶來的中國大市場的發展,其實是成就了中國的第一批民營企業和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
再接下去的發展,其實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多元,或者藉由投中的關鍵詞——“分化”,越來越分化。在一個看起來更加分化、更加多極的世界裡面,我們的投資和產業如何能夠行穩致遠、出奇制勝?這裡面很重要的詞就是“生態”,生態的實踐。
復星創富,是復星旗下的一個全球化多幣種的資產管理平臺。我們自己的實踐投資策略聚焦是針對兩頭——第一頭聚焦稱之爲EVC,可能在座的很多朋友更多聽說的是CVC,就是產業投資。而復星,因爲我們的產業是多元化、多區域化,賽道的鏈條也比較長、比較豐富,所以我們自己提出來詞叫做Ecosystem Venture Capital,生態的早期投資打法。我們希望在產業的深度當中發現價值,通過產業的生態去賦能價值,並且在產業的運營當中去提升價值。等會兒我稍微展講一下EVC。
另外,中國會進入十年的黃金Buy-out發展週期。大家最近都感受到的國內無論是政府還是證監會,鼓勵中國的企業要提質增效,要做大,還要做強。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Buy-out已經成爲了企業做強的不二之法門。
從EVC和Buy-out這兩端的實踐過程當中,我們自己的投資生態圈形成了內環、中環和外環的一種合作生態。差不多十五六年前,復星的全球化投資實踐還是以自有資金爲主,至少佔到30%-50%,然後加一部分槓桿去做併購。在未來大家會看到更多的夾層併購,以結構化併購爲主。我們自己去年做了兩個結構化的資產包併購案例,但是回頭來看一分析發現國內做結構化併購、夾層併購屬於剛剛方興未艾,大家甚至對於裡面結構化的方案設計還是處於學習階段。
未來,我們在內環的投資方式上面會引入更多的創新工具,在中環的合作投資實踐中會有更多原生態,就是在各個行業賽道里面怎麼和龍頭,和上市公司,和技術供應鏈上下游合作的原生態,外環會有更多豐富的不同層次的合作伙伴。比如我們在投資過程中,除了復星創富自己的核心團隊外,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產業合夥人,給產業投資提供投資的顧問、諮詢和幫助。我們還有投資風險合夥人在全球各地加入我們,在硅谷、東京、德國,風險合夥人幫助我們發現標的,幫助我們去進行磋商、運作,幫助我們進行方案落地,甚至直接到投管的過程中。還有生態合夥人,就是帶資入場和我們一起做拼盤的合夥人,通過多層級、多類型的豐富的外環的合夥人把生態做的更加立體。
內環的更多工具,讓我們同行有更多將來交流互動的談資。
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工具,可以在不同類型的投資過程中進行琢磨、打磨。一個是併購類的工具,第二是大家更熟悉的參股類PE、VC的各種各樣工具,還有母基金跟S基金的結構化設計工具。這些是我們在中大型的項目裡面的工具。右側還有一些機會發現型的,生態發現型的工具,復星有自己的孵化和加速營,叫星光加速營,我們和各地的國資、政府常年圍繞不同的賽道優中選優,去找我們來進行生態投資佈局的機會。
第二,依賴於在國內三十年的發展,我們在各主要省市都有自己的首代體系,就是像政府智庫一樣,和政府在一起看合作發展的戰略思路,在這個過程當中去尋找基金佈局機會。比如說我本人原來在硅谷擔任硅谷的首代,當了五年,在兩地頻繁跑的過程當中也感受到國內的科創氛圍和力度不斷做大,所以到2020年我從美國飛回來,跟深圳市政府和區政府,市區兩級做了第一個硬核科技的天使基金,這和我們首代體系、高頻次政府溝通,預先知道有這樣的機會是分不開的。包括我們和重慶政府在一起,圍繞它們產業升級轉型訴求合作的高端製造的基金,和山東政府一起合作的“雙碳”的綠色能源基金等,都是和首代體系作爲內環工具分不開。
另外一個重要的就是深度的全球運營,我們在全球將近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投管團隊和首代體系,不僅完成和豐富了投資,也在退出過程當中有更好的投管聯動立體打法。我們知道國內有很多財投機構依賴IPO,復星除了通過IPO退出的項目,更多的退出是依靠併購,大宗、S交易、結構化資產包,通過這樣方式進退有序的實現了投退平衡。
剛纔講到中環是各行各業生態合作伙伴,其實就是我們產業的龍頭,產業的扛把子跟我們合作。除了復星自身旗下的十數個上市企業和準上市企業,還有我們的LP,我們的LP裡面也有30多家上市公司,還有和復星全球範圍內尋找投資併購標的的投行客戶,我們形成了從金融生態到基金合作到服務生態全方位的合作體系。這樣的一個豐富的生態體系也可以爲我們投資和退出尋找更多的渠道。除了資金、人才、管理以外,我們其實還有在供應鏈、全球佈局有更多豐富的打法,和大家一起做戰略協同的想象空間。
第三個,是我們的鏈主企業和產業合夥人。這裡有兩個,我們在合作復星的各行業的鏈主企業裡面都是有我們自己的產業合夥人和風險合夥人,通常是一些CXO或者是一些高管,或者一些投資老兵,資深的天使投資人,和我們在一起圍繞項目,圍繞基金,大家在投前、投中、投後有廣泛深入的交流。這是我們外環的實力。
我今天的主題是講復星新的飛輪,叫做保險+產業+投資。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以前更多講產業和投資的雙輪驅動,但是今天前所未有的把保險的險資資金作爲重要的投資來源放到議事日程上,原因有三:
第一,大家知道保險資金是天然的長期資本跟耐心資本,大家可以看到海外以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爲首的,他們能夠做非常長期的精耕細作,有耐心的價值投資人就是因爲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復星在保險領域擁有深度產業資源,天然的給我們提供了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優秀的資金來源保障。
第二,大家知道保險資金還有一個特點是不挑區域,不要招商返投。這一類的資金是非常市場化,可以靈活的配置在不同項目當中。
第三,險資有自己的天然的所謂門檻收益率的訴求。我們在項目的投資方案把握中成了非常重要的友軍。總而言之,把國內外的險資統籌,不僅解決了我們自己本身作爲錨定資金的出口,同時險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互相會借鑑,哪個險資投了很好的案例,大家互相學習,會有更多的險資進入這個體系,甚至社保基金也是我們復星創富的長期的LP,大家都會更多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一起來攜手共進。
我們認爲把保險作爲一個單獨的飛輪拿出來,現在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戰略。所以在未來的十年的週期裡面要做好併購,必須要把產業和我們的產業能力、投資能力變成巨大的飛輪,能夠轉起來。
把我們的投資創新的飛輪做了一個很明確的戰略聚焦以後,聚焦全球化。大家知道國內卷得很厲害,無論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還是政府都紛紛赴海外考察,尋找業務發展的新的引擎和動力。
復星出海比較早。我相信中國,包括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優勢的互聯網企業,還有AI、汽車、光伏、電力設備等等,還有大量的中國在製造和供應鏈的配套的行業充滿了全球展業的機會,包括最近國家領導人也是出訪東盟各國,地緣政治越是複雜,大家跨境的動力互相需要,你需要我,我需要你,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需求也是越來越旺盛。
日本過去這兩年股票市場不錯,巴菲特加持了五大商社以後,日本經濟復甦、活力和美元流入非常積極踊躍,在這樣的地緣政治情況下,日本和香港某種意義上已經變成了全亞洲私募股權基金以及未來亞洲連接世界的兩個金融自由港了,互相既有競爭,也有合作,資金的配合非常活躍。
今年以來我們帶了兩批近百號中國上市公司企業家,還有各個大商學院EMDA、DBA的企業家、高管等到日本走訪東證交易所,三菱銀行、日新證券,發現已經成了我們出海合作非常好的鄰居。日本有很多的產業配套,比如汽車、光伏儲能、電力、高鐵,日本對於軟件紅利、互聯網、人才、軟件人才的訴求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天然的合作對象。
日本一年的併購案件數差不多有一萬多起,其中又是有將近80%、90%是在一億人民幣以下的中小併購,這些中小併購有大量的併購案是解決我們國內的各行各業的一些卡脖子或痛點、癢點的問題。
這個友邦在現在的地緣政治情況下,還是有更多合作大於競爭的空間。像日本對於中國的合作訴求現在也變得更強。包括德國、法國,每個國家復星可能在歷史上累計投資都有100億以上,也都和中國的合作關係非常深入。
未來全球合作中還有大量機會,而不僅僅是以買買買爲收購的投入方式,中國的企業可以像復星一樣到這些國家開展本土化展業,把好的技術帶出去,也把好的技術和國際化的人才再請進來,這是接下來非常有意義去探索的一個方向。
最後全球的投資策略,還是植根中國,立足亞洲,放眼全球。我們的主要投資六個方面:
第一、是做全階段的差異化投資。這裡的差異化主要的體現在我們對於技術鏈和供應鏈的深刻理解上。
第二,我們去投資具有高成長、高壁壘,有全球對標意義的這些項目。
第三,推動產投研一體化,和高校、風險合夥人、產業龍頭公司一起進行研究佈局,這樣才能行穩致遠。
第四,全球視野。不是因爲講國有替代或者自主閉環而故步自封。我覺得投資有一個天然的屬性就是它是無國界的。它對於標的之間的競爭力的比較是需要世界賽場進行互相的比較和應對,我們才知道投出去的團隊和技術是不是能夠抵抗住週期和技術變化帶來的挑戰。
第五是完備的產業鏈上下游的驗證。爲什麼硅谷能夠出現全世界最多的頂級的創新?很重要的是因爲世界500強的大廠90%都在硅谷加了研發的重兵,所以一旦有創新的想法出來,很多的500強或者科技100強的大廠就會跳進去跟硅谷的創新團隊進行驗證和加速。
第六,全生命週期的考察。從EVC一端企業開始,投早投小投價值,到併購,幫助企業能夠有一個閉環,或者成爲登堂入室的平臺級企業的機會。作爲一個機構,其實我們要把握住每一個窗口的特殊的時間節點,因爲畢竟最重要的是投資的第一考量因素還是時點。
最後在今天這樣複雜的時局下,曬一下復星創富的價值觀,創新、創造、創業、開放,我相信無論時局有當挑戰,多困難,多困惑,創新的力量會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新的時代的範式和新的時代紅利。
我們今天站在了AI,就像當年互聯網打開了新的技術紅利的一個新範式的大門,現也爲經濟範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窗口。我相信未來把握在企業家,把握在投資機構每一位朋友的手中,今天時間有限,歡迎大家多多線下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