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葉發佈GR-3人形機器人 主打交互陪伴功能
《科創板日報》8月6日訊(記者 張洋洋)今日,傅利葉智能正式發佈新一代人形機器人產品GR-3,該產品爲傅利葉GR系列的第三代,定位於交互型“Care-bot”,面向康復、養老等公共服務場景展開應用探索。
相較以往更多圍繞機器人硬件或算法性能的發佈,此次GR-3的推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在產品路徑選擇、行業角色定位以及商業落地節奏上的調整。
傅利葉智能創始人顧捷表示,GR-3並非簡單延續GR-1和GR-2的功能升級路線,而是試圖在“工程型人形機器人”之外開闢“交互陪伴型”新賽道,迴歸“服務於人”的技術初衷。
過去十年,傅利葉的主要業務集中在康復機器人、外骨骼設備等醫療場景,GR-1與GR-2分別面向科研和工業用途。在GR-3中,傅利葉首次提出“Care-bot”產品概念,試圖將人形機器人引入社區康養、健康管理等非工業類應用。
目前,該公司人形機器人矩陣已覆蓋科研、導覽諮詢、醫療康養、效率賦能等方向。顧捷稱,GR-3可在康復醫院承擔認知訓練、宣教引導、簡單協助等角色;也可進入社區或養老機構提供有限陪護與交互。
不過,GR-3尚未面向家庭場景進行推廣。傅利葉方面表示,家用場景對安全性、交互複雜度、行業規範等要求更高,目前仍處於技術準備與市場接受度驗證階段。
在人形機器人熱度持續升溫的背景下,GR-3的定位與技術取捨也可視爲業內對“落地優先級”路徑的思考。
與強調關節功率、步態靈活性、攀爬負重等能力展示的產品不同,傅利葉在GR-3上強調情緒表達、狀態感知與人機關係。產品設計團隊提出“NPC狀態”“慢思考交互”等概念,嘗試降低交互門檻、增強可接受性。
傅利葉研發總監蔡宇聖表示,該產品更多承擔“與人產生互動與連接”的任務,而非完成複雜物理作業。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未必需要像人類一樣強大,但必須像人一樣易於理解和溝通。”
這一技術方向也意味着公司在算法與系統架構層面有所調整。傅利葉表示,目前其具身智能相關訓練數據已累積至百萬級,未來將持續在“仿真+實物操作”雙路並行中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但傅利葉強調其仍堅持“面向B端”的商業模式,不涉及C端收費交互內容或情感訂閱等嘗試。顧捷在發佈會上提到,其商業模式主要爲一次性採購與長期租賃並行,依據客戶場景需求匹配交付方案。
針對行業內3-5萬元價格產品的出現,顧捷認爲人形機器人尚未進入大規模標準化製造階段,不同產品間在尺寸、自由度、可靠性、任務複雜度等維度存在顯著差異,“機器人的定價是幾萬塊錢還是幾十萬,還是會圍繞着它實現的價值、它具體能夠給客戶產生的價值來定,這也包括產品的定位、產品的複雜程度等”。
研發團隊還透露,目前公司正逐步將GR系列的人機交互技能進行“原子化處理”,即將語音應答、表情反饋、步態調整等任務模塊化處理,以適應未來多任務並行的交互需求。
從行業維度看,人形機器人賽道正處於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隨着海外廠商如Figure AI、Agility Robotics逐步公開產品與融資進展,國內人形機器人廠商也進入資本與市場聚焦期。
顧捷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行業仍處早期階段,“現在一年發展相當於過去三到五”,傅利葉當前的策略是在具身智能領域打造“最大公約數型平臺”,即在形態、交互、系統穩定性方面建立通用能力,並依賴合作方進行場景深耕,公司近年持續對外開源部分技術文檔、軟硬件方案,以期推動行業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