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崐萁1小時質詢卓榮泰是搞笑? 王婉諭曝目的:精心設計卸責大戲

▲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杜冠霖/臺北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釀成嚴重洪災,造成多人死傷、家園盡毀,地方政府撤離失當飽受質疑。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昨(8日)質詢時砲轟行政院長卓榮泰及部會首長,詢問經濟部撤離作爲、質疑中央未助花蓮撤離、負責清溝,更頻頻拍桌,2人脣槍舌戰超過1個小時。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表示,大家可能都覺得,傅崐萁昨天那場質詢是在搞笑。但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場卸責大戲。要的不是災民權益,而是那幾段罵政府的鏡頭。他可以拿出來剪成影片,在新聞媒體、自媒體、地方社羣,鋪天蓋地的轉傳。

王婉諭直言,傅崐萁能在花蓮稱王這麼久,靠的從來不只是地方派系或「花蓮王」的稱號,而是他對政治算計的熟練、以及鋪天蓋地的訊息操控。王表示,光復水災發生的當下,我第一時間呼籲:各黨停止政治口水、趕快救災。因爲那時候還有好幾十位失聯者,任何的政治口水,都只會拖慢救災進度、毫無助益。當下人命關天,政治不該凌駕人性。

王婉諭指出,不過當時,朝野的攻防早已開始了,而開出第一槍的,就是傅崐萁。當行政院長卓榮泰抵達花蓮前進指揮所,他立刻上演怒罵的戲碼。因爲在他眼中,「黃金救援72小時」不只是救人的時間,也是輿論定調的關鍵時刻。他必須先出手,把「失能」的形象推給中央,免得風向吹到他和徐榛蔚身上。

王婉諭直言,但傅崐萁沒有想到的,是花蓮縣府有多失能。資源調度混亂、交通管制失控、災情掌握低落,救災一週下來,風向自然又回到了他身上。傅崐萁非常很清楚,他重整旗鼓的最佳時機,就是質詢臺上。

對於傅崐萁推責方式,王婉諭表示,她也當過立委,可以告訴大家,質詢分成兩種:一種是爲民發聲、監督施政;另一種是表演給鏡頭看的。傅崐萁的質詢,顯然是後者。大家要先注意一個眉角:爲什麼傅崐萁一個人,可以講一個多小時,明明一個人只有半小時的質詢時間?這是他的慣用伎倆了,他會用「聯合質詢」的名義,佔用同黨立委時間,讓別人站旁邊點頭,他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

王婉諭指出,因爲傅崐萁要的不是災民權益、不是政策承諾、也不是真相,而是那幾段罵政府的鏡頭。如此一來,他就可以拿出來剪成影片,在新聞媒體、自媒體、地方社羣,鋪天蓋地的轉傳。所以,實際上他到底問了哪些問題?

王婉諭把整段質詢聽完,並整理出來,「傅崐萁強調,中央七個部會依據《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疏散避難作業規定》,應當輔導地方政府選定疏散路線、避難收容處所。然而,中央七部會從未與地方政府討論過針對此事件應撤離的 8,600人 的詳細疏散避難計劃、動線與收容所準備計劃。」

王婉諭直言,這叫做避重就輕。傅崐萁爲什麼要這麼說:因爲他要刻意迴避「輔導」兩個字。把責任,推回去給中央。

「傅崐萁質疑,中央政府針對撤離人數的變動缺乏準備。在早前的楊柳颱風(8月12日)時,農委會劃定的撤離人數約爲 600人。但當樺加沙颱風來襲,撤離人數暴增至 8,600人」王婉諭指出,這叫做移花接木。楊柳颱風、樺加沙強度不同、影響不同,把它混在一起講,就是在模糊焦點。

「傅崐萁指控,堰塞湖、河川上中下游、以及堤防的設計與管理權限皆屬中央管,正是因爲中央沒有做好管理、沒有好好處理,才導致600萬方土石流入光復市區,造成人禍。」王婉諭表示,這是選擇性陳述。上半句他沒說錯,但多位專家早已說明,事前難以解決、只能加強撤離。但他爲什麼隻字不提撤離?答案不言而明。

王婉諭表示,傅崐萁站上質詢臺,成功演出了「監督」的戲碼,他的目的不是監督執政、檢討改進,而是混淆事實、推卸責任。畢竟在社羣分衆的年代,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搶佔了詮釋的至高點。但依據《災害防救法》,臺灣的防災體系原本就是「中央、地方、鄉鎮市區」三級制。中央與地方,不是敵人,而是夥伴。地方政府應該在第一線,負責執行與推動;中央則要協調、整合跨部門資源。這是一場分工合作的團體戰,不是互相攻擊的輿論戰。

王婉諭指出,如果傅崐萁真的是在意人民權益的代議士,他該做的,是好好利用這場質詢的機會,釐清真相、爭取重建資源。但他選擇的,是卸責、指控、演出。一旦政治成了表演,災難就成了政客們的道具。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看清真相,拒絕再被這樣的戲碼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