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艦有設計缺陷?陸專家看《央視》1畫面:喪失同時起降能力
中共海軍航母福建艦過臺海赴南海展開科研試驗訓練任務。圖爲中共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在2024年5月7日首航試驗。(新華社)
中國大陸第三艘航母、首艘全自主設計建造的「福建艦」,歷經八次海試後,本月11日再次啓航,並在隔日首次穿越臺灣海峽,前往南海進行科研與訓練任務。然而,就在外界關注其正式服役之際,大陸官媒央視播出的紀錄片卻意外揭露這艘航母的弱點?有專家看完指出,「雖然甲板面積寬大,但卻無法同時進行艦載機的起降作業」。
根據央視《攻堅》紀錄片畫面顯示,艦載機調度員透過模型模擬,戰機從斜角降落區滑行至艦首整備區的過程中,必須壓過1號與2號彈射器。由於2號彈射器本就位於降落甲板的延伸區,再加上3號彈射器設置在斜角甲板上,這意味着當艦載機回收時,實際能夠使用的只有艦首的1號彈射器。大陸知名軍事評論「海事先鋒」直言,這樣的設計導致效率大幅下降,甚至讓福建艦「完全喪失同時起降能力」。
根據《攻堅》紀錄片畫面顯示,艦載機調度員透過模型模擬,戰機從斜角降落區滑行至艦首整備區的過程中,必須壓過1號與2號彈射器。(取自央視軍事微博)
分析指出,目前中國大陸主力艦載機殲-15屬於重型機種,降落後通常停在甲板末端,而福建艦的1號與2號彈射器位置較爲靠前,造成降落後的艦載機幾乎必然壓過彈射器軌道,使得彈射功能暫時停擺,也進一步降低戰機出動頻率。相比之下,美國最新的福特級航母則透過「一站式保障作業」設計,讓艦載機能在同一地點完成燃油、武器、電力與檢修後,迅速進入起飛狀態,顯著提升單次出擊能力。
至於爲何會出現這樣的設計問題,「海事先鋒」認爲,福建艦原本規劃使用蒸汽彈射器,後因電磁彈射技術成熟才臨時更改。電磁彈射軌道比蒸汽系統更長,長度超過百米,導致其侵入降落與整備區,衍生出無法同步起降的困境。
不過,大陸軍事自媒體「雲霄武堂」認爲,這是取捨的結果。雖然犧牲了靈活性,但換來的是更強的單批次出動能力,能支援重量更大的艦載機與預警機。若要徹底改善,必須大幅調整甲板佈局甚至延後工期數年,在當前交付時間壓力下,顯然難以實行。
換言之,福建艦雖然象徵中國大陸海軍跨入新階段,但在航母運作效率與細節設計上,與美國成熟航母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