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治理-風險,說不清的痛? 爲臺灣企業引進一種新的決策語言
讓抽象的法律風險可以找到一把衡量的尺,將「預防勝於治療」的宏觀思維,轉化成爲企業可具體落實的行動方案動。圖/摘自Pexels
一場高階主管會議上,公司執行長問起法律爭議的曝險金額,法務長說風險「很高」,財務長說和解成本「很大」,營運長則憂心商譽傷害「難以估計」。這些模糊的詞彙,讓決策會議淪爲主觀判斷的角力場。這不是因爲主管們不專業,而是缺乏一把共通的尺來衡量風險。當風險無法被精準衡量,管理,是否終將淪爲空談?
■打破溝通的巴別塔,從爭論到計算
長久以來,企業習慣用「高、中、低」的風險熱圖進行評估,但這套工業時代的線性思維,已無法應對今日複雜的商業環境。當缺乏共通的度量衡,風險評估就淪爲主觀直覺的產物,決策停滯不前,風險管理也變成僅爲滿足合規要求的打勾練習。
爲打破這座溝通的巴別塔,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語言,而「臺灣企業風險治理及量化協會」希望引進的FAIR(Factor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Risk)風險量化方法論可能是核心解方,FAIR風險量化方法論的精神,是將所有抽象風險,都翻譯成商業世界最通用的語言-金額($)。
它的核心,是將任何風險都拆解爲「事件發生的頻率」與「事件的損失規模」,兩者相乘,得出一個具體的「預期損失金額」。FAIR的本質是一套分析風險的「邏輯框架」-任何形式的風險,都可以被拆解爲預期發生頻率與預期損失規模。正因其通用性,我們才能將法律訴訟等不同領域的風險,也放進模型中,用同樣的財務語言進行評估。
想像一下,一位受過FAIR訓練的法務長在場,會議將截然不同。他會提出清晰的數據分析:
.選項一(訴訟):考量勝率與成本,預期損失金額約爲1,200萬元。
.選項二(和解):立即支付固定的800萬元,消除不確定性。
.選項三(補救並談判):投入200萬元進行內部流程的強化與補救,並有機會將和解金額降至500萬,總成本約700萬,並能降低未來60%的類似風險。
原本的焦慮與爭論消失了。會議的討論,瞬間從「我感覺」轉變爲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這就是量化帶來的力量,更是一位懂得新決策語言的專業經理人所能創造的巨大價值。
■風險,不再是猜測,而是科學
這套將風險「量化」的思維,是一段長期的個人探索,始於從「犯罪學」中得到的啓發:許多傷害的發生,並非無法預防的「厄運」,而是可以管理的「機率」問題。
這個體悟,讓抽象的法律風險可以找到一把衡量的尺。藉由這套量化工具與知識體系,將「預防勝於治療」的宏觀思維,轉化成爲企業可以具體落實的行動方案,這需要一羣人的行動。
風險若不能衡量,就無法管理;管理若無據可依,就無法說服。
這場從「感覺」到「計算」的治理革命,需要每一位有遠見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風險治理將不再是讓企業在迷霧中空轉的絆腳石,而是驅動企業創新、永續、與價值成長的清晰導航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