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醬園弄播後趙麗穎獲官方力挺,楊冪陷爭議

《醬園弄》剛播一週,趙麗穎被罵上熱搜,楊冪卻被誇上頭條——結果官媒一開口,風向全反了。

先說最離譜的部分。開播前三天,趙麗穎的詞條全是“妝造浮誇”“臺詞像朗誦”。捲髮配貓眼眼鏡被吐槽“像從綜藝《開始推理吧》穿越來的”,法庭上的慷慨陳詞被觀衆按頭“沒共情”。

但6月24日人民文娛一篇“時代夾縫中的女性互助”,直接把輿論掰了個180度。文中就一句“趙麗穎飾演的西林爲大銀幕注入知識女性風骨”,瞬間讓“黑子”閉了嘴——畢竟官媒蓋章的“風骨”,可比網友罵的“浮誇”分量重多了。

不過爭議沒停。有人翻出趙麗穎法庭戲的原片:字正腔圓的臺詞,確實像在學校朗誦課文。但仔細查背景才發現,故事發生在1940年代,那會剛普及國語,知識分子演講本就講究字正腔圓。更關鍵的是,這場戲是爲封建司法下的女性發聲,語言本身就是角色意識的延伸——這麼一解釋,“朗誦感”反而成了還原時代的巧思。

再看楊冪這邊。她演的女囚王許梅,開播時幾乎被誇上了天。蓬頭垢面的囚服、藏滿黑泥的指甲縫、蹲在地上擦血時的顫抖,細節到讓觀衆起雞皮疙瘩。連我這種挑刺的都得說:這哪是演女囚,簡直是把女囚的魂兒都抓過來了。

但誇着誇着,質疑聲就冒頭了。有網友翻出楊冪近幾年的轉型作品:《哈爾濱1944》裡的“毀容式演技”、《萬物生》裡的文藝角色,總帶着點偶像劇女主的影子——用力過猛的表情、刻意凹的氛圍感,像在說“看!我在轉型!”。這次《醬園弄》雖然表現亮眼,卻被調侃“投機式轉型”:挑個能露演技的角色突擊亮相,到底是真突破,還是蹭熱度?

其實趙麗穎的轉型早有預兆。《幸福到萬家》裡的村婦何幸福,《風吹半夏》裡的女老闆許半夏,《第二十條》裡的聾啞母親郝秀萍——哪一個不是和她本人反差極大的角色?寧靜早就在綜藝裡說過:“這姑娘鑽演技的狠勁,比很多同輩都強。”張藝謀更誇她“用細微表情代替臺詞的感染力,少見”。連央視六公主都專門花5分鐘分析她的表演——現在看《醬園弄》裡的西林,不過是她轉型路上的又一步而已。

反觀楊冪,轉型之路明顯慢了半拍。早年在仙俠劇裡當“古裝美女”當習慣了,等意識到要轉型時,趙麗穎已經交出了多張滿分答卷。這兩年她也在努力:剪短髮、增肥、接現實題材,但總像在“演轉型”。就像《哈爾濱1944》裡,她明明化了粗糲的妝,眼神裡還帶着點“我是大明星”的傲嬌——觀衆又不瞎,能看不出?

現在《醬園弄》播到第七天,趙麗穎的詞條變成了“官媒認證的知識女性風骨”,楊冪則多了“轉型是否投機”的討論。其實演員轉型哪有那麼容易?趙麗穎用了五六年,從“花瓶”到“實力派”,每一步都有作品打底;楊冪現在纔開始使勁,急不得也罵不得。

但有句話得說在前頭: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真琢磨角色,還是演“努力轉型”,看劇時的感覺騙不了人。就像《醬園弄》裡趙麗穎的“朗誦臺詞”,開始覺得出戲,懂了背景才知是巧思;楊冪的“女囚細節”,誇着誇着就品出了“演”的痕跡——這大概就是“真演技”和“演演技”的區別吧。

最後想問:你覺得楊冪要多久才能撕掉“偶像劇女王”的標籤?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於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