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楊冪、趙麗穎互撕500天,沒有贏家……

這兩天話題度最高的電影就屬《醬園弄》。

電影陣容堪稱豪華:章子怡、楊冪、趙麗穎、雷佳音、王傳君、易烊千璽、李現、範偉……有這麼多大牌明星的加入,好處就是未播先火,壞處就是各家粉絲從電影開拍鬧騰到上映,歷時一年半,撕得轟轟烈烈,一副要爭個高下的勢頭!

不過熱鬧歸熱鬧,電影的口碑卻不盡如人意,豆瓣開分只有5.9分。

這部電影的原型,是震驚上海灘的“民國四大奇案”之一——醬園弄殺夫案:1945年3月20日,一名瘦弱女子詹周氏在被家暴多年後,將“大塊頭”丈夫殺死並分屍。

電影陣容堪稱豪華:章子怡、楊冪、趙麗穎、雷佳音、王傳君、易烊千璽、李現、範偉……

每個人的演技也都可圈可點,甚至和過往形象比起來有相當大的顛覆。

另外,影片在還原舊上海風貌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讓人彷彿置身於那條陰暗斑駁的小巷。

爲什麼觀感不佳呢?

首先被詬病的是它的敘事節奏、剪輯手法,導致主線分散、視角混亂,整體顯得支離破碎。

第二個槽點是暴力鏡頭的濫用。現在的觀衆越來越意識到一件事,將鏡頭對準受害者,是一種男性審美下的霸凌。

然而,《醬園弄》的暴力鏡頭恰恰多到令人髮指。詹周氏不僅被丈夫毆打,還在受審訊時被警察毆打,甚至警察還安排了一頭野豬和她搏鬥,這些對情節推進幫助不大、只爲驚悚獵奇的畫面,讓人深感不適。

最後,影片的主題之一是展現“女性互助”,這當然很好,問題是,這個主題被處理得太模式化、爽文化了。以女作家西林(趙麗穎飾)爲代表的角色大喊口號,卻給人一種背課文般的懸浮感。

“一個決定爲自己而活的女人有無數種可能。”這句臺詞在影片中多次出現,可放在1945年的時代背景之下,顯得那麼空洞、疲軟。

詹周氏是個舊社會的女人,她面對暴力,能想到的出路只有兩條——自己死掉,或者殺死丈夫。這樣極端的情境中去大談特談“做自己”,不是太奇怪了嗎?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部今年三八節上映的電影《還有明天》,在豆瓣拿下了9.4的高分,同樣是講述遭受家暴的婦女如何反擊,它處理得更巧妙,更發人深省。

01

另類的家暴呈現方式

電影的第一幕就讓人猝不及防——家庭主婦迪麗婭醒來,問候身邊的丈夫:早上好,伊萬諾。然後,她就被扇了一耳光。

再然後,丈夫和她都像沒事人似的,伴隨着歡快的音樂,該起牀起牀,該梳妝梳妝,開啓忙碌的早晨。

不到一分鐘的鋪陳,就交代清楚了關鍵信息:女主角被長期家暴,並且已經麻木。也奠定了整部影片“黑色幽默”“以樂景襯哀情”的基調。

後面的一場家暴重頭戲,呈現方式更加獨特。

迪麗婭幫了一個美國大兵的忙,大兵送她一盒巧克力,她開心地拿給家人分享,丈夫卻斥責她“只有蕩婦纔會接受陌生男人的禮物”。原本歡樂的氛圍戛然而止,孩子們沉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因爲他們知道,熟悉的風暴又要來了。

家暴開始,丈夫打她耳光、掐她脖子、揪她頭髮,看起來卻像是在跳一支雙人舞,連配樂都是甜蜜的情歌。她的鼻子裡流出血、身上出現淤青,卻又很快消失。

施暴者沒有面目猙獰,受害者沒有鼻青臉腫,卻讓我們感到另一種更加隱秘的恐怖,一種更加窒息的絕望。

故事背景,是1946年的羅馬。迪麗婭住在一個半地下的公寓裡,她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顧:丈夫、女兒、兩個兒子,還有一個癱瘓在牀的公公。

公公雖然老得像塊臘肉,但賊心不老,時不時就會對迪麗婭伸出鹹豬手。

伺候完一家老小,迪麗婭馬不停蹄地出門打零工,一人做四份工作——去別墅區給老人打針、給紗線和絲襪店老闆做針線活、去雨傘店修傘、替富人洗衣服。

雖然像個陀螺一樣高速運轉,而且手藝精巧,迪麗婭依然賺不到多少錢。因爲在一個男女地位不對等、同工不同酬的時代,女性實現經濟獨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去做修傘工作時,老闆說有個新來的小夥子,讓迪麗婭帶一帶。迪麗婭耐心地給他示範:傘的鯨骨斷了,把傘面一根根穿進去就行。

小夥子一臉茫然:鯨骨是什麼?

迪麗婭無語,接着,她得知小夥子的工資比自己還要高,憤怒地去質問老闆。

老闆理直氣壯地給了她一個答案:他是個男的。

類似這樣性別不平等的細節,在1946年的意大利社會中,比比皆是。即使表面看上去是“上流階級”的婦女,實際上也沒有任何話語權。

迪麗婭去富人家裡打針,看到男主人和兒子在餐桌上討論問題,女主人在一旁插了句話,男人頓時十分不滿,呵斥妻子:安靜,不要參與和你無關的討論。

迪麗婭的準親家的女兒,可以有條件去讀書,但當親家母提到,希望女兒以後可以選擇一個更好的人家時,親家公卻滿臉不屑地說:選擇?我來爲她選擇。

親家母怔了一下,隨即順從地點點頭。

更細思極恐的是,輕視、侮辱,甚至踐踏、殘害女性的氛圍,是通過父傳子、一代一代傳下去,滲透進社會的肌理中的,因此纔會那麼根深蒂固。

迪麗婭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盤子之後,又遭到丈夫伊萬諾的毆打。公公在房間裡聽到施暴全程,他把兒子叫過去,第一句話是:你不能這樣對迪麗婭。

伊萬諾呆住了,臉上有些許羞慚的神色,相信觀衆們聽到這句話都會想,莫非這老頭良心發現了?

結果老頭話鋒一轉,37度的嘴說出的話比冰塊還無情:你不能一直打她,否則她會習慣的,偶爾一次狠狠地打一頓,讓她明白。我就是這樣對待你媽媽的,你見過她回嘴嗎?

然而在老頭洋洋得意給兒子傳授“馴妻經”的時候,他妻子卻早在多年前,就絕望而悲憤地從五樓跳下去身亡。

伊萬諾的兩個兒子,耳濡目染爺爺和父親的暴行,也變得滿口髒話、野蠻無禮,對家人沒有絲毫尊重和親情。可以想象,當他們長大後,同樣的悲劇還會重演。

02

母女之間的感情羈絆

《還有明天》的導演、編劇、主演,都是意大利的國寶級演員寶拉·柯特萊西,影片結尾,出現了一行字幕:獻給Lauretta。

Lauretta是柯特萊西的女兒,也是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之一。有一天,柯特萊西和女兒一起讀一本名叫《妮娜與婦女權利》的書,當時8歲半的女兒看完後驚呼:過去的意大利女性,竟然沒有任何權利!

女兒的反應讓柯特萊西意識到,如今的女性已經擁有了很多權利,她們很難想象那個女性飽受壓迫的久遠的年代,她希望呈現那段“來時路”。

可能因爲投射了對女兒的情感,影片中也着重刻畫了迪麗婭和女兒瑪塞拉之間的關係。

瑪塞拉愛她,心疼她,同時卻也瞧不起她,厭棄她。

一次被打後,迪麗婭還要給丈夫穿衣打扮、噴香水,讓他出去見別的女人。瑪塞拉從房間裡衝出來,咬牙切齒地對媽媽吼道:

我寧願死也不想過你這樣的生活!爲什麼你要這樣對自己?你爲什麼不離開?

迪麗婭目光躲閃,囁嚅着說:我該去哪裡?

還有一次,瑪塞拉把晚餐燒糊了,爲了保護女兒,迪麗婭對丈夫說是自己忘了關火,迎來一場毒打。

挨完打的迪麗婭鬆了口氣,至少女兒沒有受到傷害,餐桌上,她笑着對瑪塞拉說:看到了嗎?都安排好了。

可瑪塞拉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她怒其不爭地質問迪麗婭:

你安排了什麼?你就是這樣解決問題的嗎?你不覺得羞恥嗎?看看你,你就是一塊腳墊,對嗎?你一無是處,一文不值!

瑪塞拉不知道的是,就是這個她眼裡懦弱無能、一無是處的媽媽,背地裡做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迪麗婭會把賺的錢偷偷藏起來一些,日積月累,竟然攢下了8000里拉鉅款,這筆錢,她原本打算給瑪塞拉買一件新婚紗。

後來,無意間看到瑪塞拉未婚夫的控制慾和暴力傾向,擔心女兒重蹈覆轍,迪麗婭請求美國大兵幫助,把瑪塞拉未婚夫家的咖啡廳炸掉,成功毀掉婚約。

用來買婚紗的錢,被她放在女兒牀頭,成了女兒的學費。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迪麗婭對女兒的愛,理智而深沉。她明白,學費比婚紗,更能給予女兒長遠的保障,能把自己拉出泥潭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寄希望於另一個男人。

03

她是如何“出走”的?

“出走”一直是女性電影中的重要意象,《醬園弄》裡是殺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是逃跑,《出走的決心》裡是離開。

但《還有明天》不同,逃離對迪麗婭來說,幾乎不可能,1970年之前,離婚在意大利是非法的。也就是說,從她結婚那一刻開始,她就和丈夫完全綁定,天涯海角無處可逃。

電影前半段,導演使用各種敘事詭計,讓觀衆誤以爲迪麗婭要和初戀私奔,直到最後才揭曉謎底:迪麗婭的“出走”方式,是鄭重地在投票箱裡,投下自己作爲公民的一張選票。

這一幕是影片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和歷史上的真實事件鏡像映襯。

1946年6月2日至3日,意大利首次允許婦女投票,結果,有89%的婦女前去投票,2500萬選民中,女性數量高達1300萬。

女記者安娜形容當時的情景:我們緊握選票,就像緊握情書。

對這個結局,評論呈現出非常大的兩極分化,有人欣賞,也有人不理解。

在上海一家影院舉辦的千人場映後談上,一位年輕女觀衆問導演寶拉·柯特萊西:當她投出選票而不是逃離,我們可以想象她會面臨怎樣一個未來。這樣一張選票能對她的未來做出什麼改變嗎?

柯特萊西的回答是:

她如果通過個人的覺醒,然後又選擇回到現實的生活,她必然會變得更加自信,意識到自己能自救,找到勇氣,認識到自己作爲女性和人類的價值。

是的,當迪麗婭投出選票,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改變就已經發生了。她和丈夫的權力關係,也在悄然間開始崩塌。

丈夫發現她的“反叛”,氣勢洶洶地想過來抓走她,卻在周圍所有人無聲的抗議中,敗下陣來,灰溜溜地轉身離去。

迪麗婭第一次在丈夫面前獲得勝利,她看向人羣中的女兒,露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女兒也用同樣的笑容來回應她。

也許那一天,迪麗婭回家後,會遭受丈夫變本加厲的毒打,她依然要沒完沒了地做家務,依然要打四份零工,職場環境依然不公平,但那又怎麼樣呢?

她和女兒,都還有明天,一個更加美好的、值得期待的明天。

女性獨立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而是必須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掙扎。

拋開《醬園弄》的影視化呈現,從真實的歷史中去回溯,我們能擁有先輩們嚮往的“明天”,也是一點一點努力才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