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扇衣避免熱傷害 醫:戶外工作定期休息 多喝水
對抗越來越熱的天氣,新北市政府今年8月提出補助風扇衣防止戶外工作勞工熱傷害,臺中市議員提案臺中跟進,勞工局表示會研議並在1個月內提出結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勞動部長洪申翰今年6月表示,近5年有10起因戶外作業高溫導致的死亡職災。臺中市議員建議市府補助戶外工人風扇衣,以避免熱傷害。營建業者表示,因工人嫌穿風扇衣麻煩,接受度不高;醫師則建議定期休息、補充水分,出現症狀迅速就醫。
現行職業傷害勞動檢查並無熱傷害統計,從業人士指出,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與熱中暑等多種形式,一般在前3個階段就會在現場給予緊急措施,如休息、補水,狀況緩解就不會送醫,自然無通報紀錄。
營建業者說,工地監工在工人出工前須檢視身體狀況,調整休息時間,並依職安署「營造業高氣溫戶外作業熱指數表」規定設置紅、黃旗警示,舉黃旗代表工地溫度偏高要注意,舉紅旗代表溫度太高,所有人員必須停止工作,進入工人專屬休息區休息、補充水分,並噴灑水霧降溫。
營建業者指出,過去曾評估統一採購給工人穿風扇衣,但風扇衣是長袖,部分工人反映穿不習慣,也有工人說有續電問題,相當麻煩,整體接受度不高,因此現階段是介紹給想穿的人穿,未大量採購。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維恭說,勞工穿着風扇衣在戶外工作,仍要注意身處烈日下的高溫環境,即使有通風,風扇吹助散熱,但仍是悶在裡面,身體會因大量流汗流失水分,就可能造成脫水,再者風扇衣會膨脹,穿久了會流汗,可能使工作變得不靈活,增加安全風險。
陳維恭建議,在戶外工作無論是否有穿風扇衣,一定要設定休息時間,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並且補充水分;一旦發現工人體溫高於40℃,出現口乾、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等熱傷害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以最快速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