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有味道”的學校什麼樣?她用20年詮釋“教育即生活”

成都市鹽道街外語學校,是一所“有味道”的學校。

這所學校辦學歷程不長,還經歷了兩次體制變更,

雖然幾經波折,卻有大量老師不離不棄,堅守這方田園。

學校辦學二十餘年後,又全方位啓動“二次創業”戰略,

短短一年時間,課程體系、教師發展模式、組織架構,

幾乎煥然一新,且仍然在不斷超越和迭代。

學校有大量“寶藏老師”,幾乎每個人都有教育微創新,

學校還在嘗試建構更系統和高階的教師職業發展規劃。

在這裡,幾乎每位老師,都熟稔專業發展、學校建設路徑,

幾乎每位老師都對學校的未來充滿希望。

這所學校教育的“味道”從何而來?

如何影響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

讓我們走進鹽道街外語學校,走近學校掌舵人孟紅校長,

深入品賞一所學校與衆不同的“味道”。

《當代教育家》2025年第一期封面人物 孟紅

2022年7月,對許多成都市鹽道街外語學校(以下簡稱“鹽外”)老師來說,註定是個難忘的時間點。

20年前的那個夏天,民辦嘉好實驗學校經營不善,瀕臨關停,按要求合併成立鹽道街外語學校。謝丹琦受命擔任“救火校長”,他補發欠薪、整頓教風、擴大招生、重塑理念,將鹽外從生命線上救了回來。老師們以創業者的姿態,經過多年勵精圖治,使鹽外這所年輕的學校,躋身成都一流之列。不論是升學成績,還是學生們的生命狀態,都在成都有口皆碑。

20年後,鹽外作爲市直管“公參民”學校,按照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民轉公”並劃歸雙流區。對於一所發展勢頭強勁的民辦學校而言,轉公意味着服務半徑收窄、生源結構變化、教師隊伍變動、運營模式轉變……

在鹽外辛苦創業、打拼多年的老師們,對這所學校的未來憂心忡忡:

鹽外如何應對“民轉公”的重重挑戰?

這所20歲的“老牌新學校”,未來要向何處去?

“創業者”謝校長退休後,誰能引領鹽外高質量發展?

經歷了一年多的磨合、探索與陣痛,2024年春節後,謝校長光榮退休之際,新校長也正式履新。許多老教師看到任命後,懸着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孟紅回來了。

這位能令衆人安心的校長,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教育就是“過日子”

教育是什麼?

如果今天,我們問孟紅校長,她會給出一個系統、豐富的答案,或許三言兩語不能定論。

如果二十年前,我們問剛走上講臺的孟紅老師,她會笑眯眯地回答:“教育不就是過日子嘛。”

那些年,孟紅真的把教書育人當成“日子”來過。

世紀之交,孟紅自四川師範大學畢業,本已在家鄉四川遂寧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但機緣巧合,應邀來到鹽外的前身嘉好學校,爲高中代了幾天語文課。約定期滿,與同事交接工作時,孟紅這位新手老師,居然得到學生們的強烈挽留。孟紅於是決定多留一段時間。後來她臨時到初中代課,又受到同學們熱情挽留。

這次,她下定決心留下來,做一位老師。

“還記得正式入職時,我慷慨激昂地對校長和投資人講:‘我留下,不是因爲新的班子來了,也不是爲了這所學校,而是爲了我的孩子們。’”孟紅回想起當年的少年意氣,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但隨即正色道:“好在我後來兌現了這個承諾。”

不論是在嘉好實驗學校,還是在改制後的鹽外,孟紅都極受學生、家長信賴,帶班成績更是屢創新高。

說起帶班的訣竅,孟紅很坦誠——首先是“鼓勵與信任”。

她教過中小學的各個學段,也嘗試過各種激勵方法。從“送你一朵小紅花”到給學生積分,從“出去打一次籃球”到“爲全班同學拖一次地”,各種鼓勵方式總能奏效。

孟紅髮現,鼓勵的關鍵不是方式方法,而是真誠的師生關係。“良好的教育關係,是絕大多數教育發生的前提。只有學生願意相信我,知道我是真誠的,一切鼓勵才真正有了意義。”孟紅說。

學校要求中學生填週記本,反饋本週成長和思想情況。孟紅把週記本變成了“一對一溝通本”。她把每個學生的週記本都收上來,認真閱讀,用鉛筆撰寫回復,再單獨發給每個學生,告訴大家:“如果你們覺得老師的答覆不好,可以直接擦掉。”

對於青春期的學生,這個能夠擦掉的反饋本讓他們感受到了巨大的信任。學生們記錄跟同學的矛盾,寫下幽微的少年心緒,抱怨父母無意義的爭吵,甚至會跟孟紅寫寫暗戀的對象……

每週寫幾十份評語,頗爲耗神,孟紅卻無比珍惜學生們的信任:“小學懵懵懂懂,大學心思繁雜,人這一輩子,能跟老師靜下心來深度交流的機會,其實不算多。”許多學生把孟老師的週記本珍藏至今,或許當年課堂上的知識點已經忘光,但跟老師的故事,卻能保留下來。

在建立關係、贏得信任的過程中,孟紅也逐漸發現,教育應當跳出學科、課堂、教室的邊界,融合時間、空間與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應該以‘過日子’的心態,帶給學生全方位的人文浸潤,而不是守着某節課、某間教室做文章。”

秋天來了,孟紅會抽出一節課,帶學生們撿樹葉,做書籤。成都冬日陰冷,陽光寶貴,每個冬天,孟紅都會選個大晴天,帶這些高中生們走出教室讀書,享受難得的暖陽。

2003年,孟紅開始參與招生工作,足跡遍佈全省,很多朋友跟她說這樣太辛苦了,但孟紅不這麼看,“這也是一種教育資源啊!”她把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經歷過的各種事情,在課堂上講述給學生聽,受到學生熱烈歡迎。

2006年,孟紅擔任鹽外辦公室主任,事務性工作激增,她在教授知識技能之餘,也跟學生分享瑣碎工作的酸甜苦辣。後來她分管人事工作,也會跟學生聊招聘會上的故事,讓大家提前面對“職場壓力”,思考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

分享生活之餘,孟紅會組織大家寫隨筆,針對某個話題寫議論文,或者展開辯論。這些試卷、教材之外的“無用之用”,不僅讓學生考出了亮眼的成績,更極大豐富了他們的成長體驗。

孟紅也樂在其中:“其實,我沒有刻意學習什麼教學方法。我覺得好玩,我願意琢磨,我發現孩子喜歡,而且孩子也能滋養我。”

在相互滋養中,20年一晃而過,孟紅與鹽外見證着彼此的成長。鹽外浴火重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中高考成績屢創新高,斬獲榮譽無數。孟紅則從一線教師做到了中層幹部,教學行政兩手抓,輪崗過後勤之外的各個崗位;擔任鹽外附小校長後,她又接到成都城投教育集團調令,擔任一所新建校的校長,很快做出了成績,進而升任集團領導。

那幾年,孟紅的行政級別越來越高,進可以在仕途上向前一步,退可以“躺平”等待退休生活。

但她選擇了第三條路:回到學校,回到一線,回到孩子們身邊,回到那種“過日子”一樣的教育生活中來。

2024年春節後,孟紅如願回到奮鬥過20年的鹽道街外語學校,正式擔任校長。

二次創業

“你想建一所怎樣的鹽外?”

“要是鹽外這所學校只保留一個關鍵詞,你認爲應該是什麼?”

“如果你能改變鹽外的一件事、一條制度,你希望改什麼?”

“你不希望鹽外被貼上怎樣的標籤?”

2024年冬末春初,鹽外召開了一場“年度戰略發展論壇”。

與學校年會、教職工大會不同,這次論壇完全由老師自願報名參加,最終有40多位一線教師出席,大家共同從戰略維度思考學校發展方向。

孟紅作爲即將履新的校長,邀請到北京十一學校聯盟校校長、專業教育策劃團隊擔任觀察者,引入更多元的教育思想,共同碰撞、提煉鹽外的發展戰略。

對於參會的一線教師而言,“發展戰略”這個詞,他們似乎有些陌生;但如果聊起“我的鹽外大事記”“我在鹽外最珍惜的人和物”,或者聊起本節開頭的“我想把鹽外建設成什麼樣”的話題,老師們則有說不完的話。而得益於鹽外前些年的人才機制與發展成果,有許多老師在這裡奮鬥了十年、二十年,對學校的歷史瞭如指掌,對學校的感情也無比深厚。

雖然是新校長,但孟紅也在這兒打拼了二十年,深知這種文化積澱的可貴:“所謂教育,一定離不開與具體的人,建立具體的關係,經歷具體的故事。鹽外要開啓怎樣的戰略轉型、建設怎樣的新學校,一定不是某個人憑空構想出來的,一定是基於老師、學生和家長們共同的文化認同建構的。”

老師們手寫的鹽外大事記,密密麻麻貼了一整面牆。上面既有“高考改革”“雙減”“轉公”這類政策節點,又有“教工之家投用”“高三裝空調”“小鹽粒課程實施”“招生規模擴大”等發展節點,更有“創省重點未果”“堅持以人爲本”“星星之火”“破繭成蝶”這類包含情感的表述。鹽外轉型發展的關鍵,也藏在這些大事記關鍵詞裡。

戰略會上,鹽外人們的願景、共識不斷融合,匯聚成了學校的使命——助力學生個性成長,成就幸福有味人生;以及辦學願景——建設學生了不起,教育有味道,人人都向往的幸福學校。

最令孟紅欣慰乃至激動的,是老師們的精氣神:“我原本就知道,由於家庭和身體負擔、職業倦怠等原因,有些老師難免力不從心。但這次會上我發現,絕大多數人,都堅信鹽外一定能發展好,一定能渡過這段陣痛期,迎來再次騰飛的一天。”

隨後,孟紅又對老師們做了大量匿名調研,這次主要請大家談談鹽外的問題,以及自己工作中的困擾。一線老師的困惑也許不夠全面,但足夠真實,他們從組織結構、管理流程、價值引領、專業發展等角度,反映了學校各個層面的問題,孟紅則將一系列問題提煉成兩個關鍵詞——價值觀與專業度。

價值觀自不必說,轉型變革中的區域名校,需要在發展中重新凝聚共識,在實踐中更新價值觀。“專業度是個系統性工程,從根本上反映出老師們的需求,”孟紅說,“大家都想把鹽外打造成面向未來的學校,需要更適應未來的管理模式、制度設計,需要更專業的教師發展機制,更適應未來的課程體系。”

帶着全體鹽外人的希冀、需求、野心,以及堅定的信念,孟紅在2024年春天提出了學校發展的關鍵詞:二次創業。

擦亮課程名片

2024年秋天,鹽外五年級小學生接到一項任務:在鹽外校園裡建一座“三星堆微型博物館”,並策劃一場三星堆主題展覽。

對成都孩子們而言,三星堆這個“家門口”的文化遺址,他們既熟悉又陌生。似乎人人都能介紹兩句,但人人都說不清三星堆的廬山真面目。

於是,五年級老師們,組織了一場博物館遊學。

正式啓程前,孩子們要先分組制定“策展計劃”,重點是展廳設計和文物分類。在系統研究三星堆文物前,如何制定讓同伴信服的分類方式呢?有人說按材質分,有人覺得要按年代分,在老師們的引導之下,大家逐漸達成了共識:既然是給同學們看的展覽,就不用太複雜,按照“長什麼樣”和“幹什麼用”來初步分類,並基於這兩個維度來介紹文物。

這樣的分類背後,其實是老師們精心設計的課程大概念——形式、功能與審美。而討論分類方式的過程,實際上是幫助孩子形成結構化思維。

學生們在自主研究過程中,老師們並不多加講解和限制,只是“湊巧”提出幾個新問題。比如有的小組對三星堆的權杖(商金杖)感興趣,老師引發討論:“你們說,這個手杖代表什麼呢?先民拿着它,就能有怎樣的能力?”“這根權杖爲什麼設計成這樣?

它上面人、鳥、魚的花紋代表着什麼呢?”這些問題恰到好處地開啓了深度學習。

老師安排的任務,則是基於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物,撰寫深度調查報告。有了“形式、功能、審美”的思維結構,五年級同學的調查報告,也寫得有板有眼,有人試着根據文物還原古蜀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有人則跨越不同文化,比對相似文化符號的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人關注三星堆青銅器的製作工藝。

研究報告完成後,鹽外又邀請到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黎海超博士,爲學生們帶來了一場科普講座。

“邀請專家前,我們反覆跟對方溝通,確認分享的具體內容。”鹽外課程中心主任傅多回憶,“在這個課程設計裡,專家講座是對學生感性認知、自學積累的補充,並不指向建構知識體系,五年級孩子們也不需要系統的考古學知識。所以我們跟專家溝通的本質,是請對方能深入淺出,儘量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案頭研究做完,同學們興致正濃,鹽外又組織了三星堆博物館研學之旅。學生們帶着自己的文物策展計劃、研究成果,近距離感受着古蜀國文化的精美,思考文創產品的設計思路,也爲最終的布展積累直觀感受。老師們恰到好處地提醒孩子:“結構、功能、審美這三個關鍵要素,可以用來研究文物,能不能作爲鹽外博物館的設計維度呢?”

大概念的遷移運用就此發生。

遷移的結果是,學生們一致拒絕了老師“在圖書館布展”的建議,把展廳“遷移”到了中學部行政樓邊的亭子裡。因爲那兒“更適合裝飾成三星堆文明中的祭壇,旁邊的大樹可以裝扮成三星堆青銅樹”,還有同學自願扮演三星堆的青銅立人像。

一場專業又童趣的鹽外三星堆展,就這樣轟轟烈烈地開啓了。

這是2024年鹽外課程改革的樣本之一。孟紅重返鹽外後,將課程建設作爲二次創業的關鍵。她在過往集體教研、專業共讀的基礎上,引入了北京亦莊實驗小學等名校的課程經驗,開展課程共創;又廣邀名師來校,開辦體驗式工作坊,讓老師們在互動、實踐中改良課程;到了期末,老師們還要以年級爲單位組織“學期課程敘事”,分享課程研發、實施中的心得。

“三星堆項目課程”就是與亦莊實驗小學聯動的項目,鹽外的小學生們走進三星堆文明的同時,亦小的孩子們也在用相似的方式研究故宮。

至於知識相對系統、有中高考壓力的初中、高中部,孟紅並未一刀切式地推進課程變革,要求老師們全面設計跨學科、項目式課程設計,而是從師生實際需求出發,鼓勵老師們做一點輕量化的課程嘗試,邊做邊學。初中生希望在學校養寵物,老師們就抓住這個契機,設計了“萌寵樂園”課程,請學生們主導設計、建設,在校園裡建成了一座微型動物園,正式養起了孔雀。

未來,鹽外課程中心計劃建設自己的課程資源庫、教師工具箱、跨學段跨學科課程體系,並引入人工智能提升課程設計效率。課程中心主任傅多說:“如果一線教師從無到有設計課程,會非常耗費精力;但如果他們能拿到同事們做過的資源包,藉助現有的工具改良迭代,壓力就會小得多。”

這也是孟紅與鹽外人“二次創業”的基調。一切從辦學實際出發,從學校傳統出發,溫暖、漸進、平和地推進學校發展。

“只要爲了老師好”

迴歸鹽外後,孟紅很快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由青年骨幹教師孫蘭擔任負責人。孫蘭既興奮又忐忑地問孟紅:“這個中心具體負責哪些工作,要怎麼推進教師發展呢?”

孟紅的回答很乾脆:“只要爲了老師好,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要爲了老師好,你做什麼我都全力支持!”

教師發展中心只有三位老師,大家都要帶班上課,精力有限,事務繁多。孫蘭和小夥伴們一番討論,決定從一線老師當前的痛點入手——上示範課、參加比賽。

2022年民轉公之後,鹽外老師們需要參加的各項賽事多了起來。但此前的組織結構設計,對外出參賽的支持力度有限,由德育處、學科組轉發上級通知,老師單打獨鬥報名參賽。孫蘭團隊則彌補了這個空缺,開始爲教師提供“全方位參賽服務”。

今天鹽外的教師發展中心,接到各級示範課、班主任技能大賽等通知後,會定向鼓勵老師報名。每個參賽老師,身邊都有一個小型項目組,有人協助磨課,有人邀請專家指導,有人負責行程,連課件等技術細節都有人支持。賽事等活動後,項目組還會組織覆盤,請老師分享經驗,提出改進建議。

在這樣的團隊支持之下,鹽外教師參加比賽、打磨專業的熱情直線上升,獲獎率也不斷提高。一次次覆盤後,教師發展中心也發現了老師們的需求:“當前階段,鹽外老師們其實更喜歡工具性的、可操作的指導,面對一線出身、懂教學的專家,收穫也更大。”

由此,孫蘭和小夥伴們開啓了新的“業務版塊”,改良教師培訓安排。2024年開始,鹽外邀請了更多懂教學、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教研員進校,有針對性地爲老師們提供指導。培訓方式也更加靈活,增加了互動式、體驗式工作坊的比重,甚至會邀請專家單獨指導老師。接受培訓的人次似乎減少了,但專業培訓的效率明顯提升。

孟紅也非常贊同這種專業指導模式:“教育就是要接觸具體的人,產生真實的連接。跟專家打磨一個課例,掌握幾種工具,往往比籠統地學習理論知識更有效。”

教師成長中心開始關注教師個性化需求後,孟紅又跟孫蘭聊起:“有沒有發現,咱們鹽外有很多‘寶藏老師’?能不能爲他們提供定製化支持呢?”於是,2024年下半年,孫蘭和

同事們開始了一項新研究:教師職業規劃。“過去我們往往要求老師全面發展,能寫論文、能上公開課、能當班主任、能做課題……實際上幾乎沒人能兼顧這麼多方面,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是發掘每位老師的興趣和特長,培養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甚至爲他們打造‘個人IP’。”孫蘭說。在鹽外採訪的幾天裡,不難發現,接受採訪的老師們,都有明顯的專業優勢,並能通過這些優勢滋養學生。

截至發稿,教師發展中心成立還不足一年,許多工作纔剛剛步入正軌。但孫蘭和她的小夥伴們,已經有了清晰的規劃。接下來,她們會聯動學校其他部門,例如課程中心、家校共育中心,聯合制定教師成長計劃;結合學術積分、工齡等因素,爲教師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最終搭建教師職級制發展體系;對於“自帶流量”的老師,學校還計劃打造他們的個人品牌,擴大學校的品牌影響力……

這一切的起點,都是孟紅一年前的那句話:“只要爲了老師好。”

家校社合育:

爲學校發展“捲入”澎湃動力

鹽外“民轉公”的過渡期,家校合育中心主任顏豔,發現了一個很微妙的變化:家長們對學校的態度不一樣了。

“過去學校從全市乃至全省招生,學位火爆,搖號抽籤是常態,家長朋友們得知孩子進鹽外,往往歡欣雀躍,連帶着對學校的各項工作無比支持。現在我們按照政策,在雙流區劃片招生,不少家長認爲‘這是我應當享受的權利,學校只是提供服務的機構’,對學校自然沒那麼熱心了,這也是我們轉型必然經歷的陣痛期。”她說。

孟紅提出“二次創業”,家校社合育也是改革重點。怎麼爭取家長、社會的更多支持呢?家校中心和校領導班子多次討論,反覆調研,決定轉變工作邏輯——以更溫和開放的姿態,“捲入”更多力量。

比如餐廳,向來是家校齟齬、社會熱議的重點。有段時間,鹽外的餐廳也暫時無法滿足家長、社會的期望。在事情發酵之前,顏豔主動聯繫不滿意的家長們,邀請他們組建鹽外膳食委員會,歡迎大家入校試餐、參觀食堂,還積極公示採購、衛生情況。

即便再挑剔的家長,看到學校開放、誠懇的姿態,也沒法過多指摘,不少人認真參加了多次餐廳監督、試餐活動,也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學校也由此不斷整改,接受了後勤負責人的辭呈,更換了更具活力的管理團隊。這一套組合拳,既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信賴,又爲鹽外帶來了更高效的餐飲管理機制。

孟紅說:“有些家長認爲,自己理應享受學校提供的各項服務,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想做的,是通過誠意與努力,讓家長朋友們意識到,監督權也是他們的重要權益。實際上,鹽外也是大家共建的學校,需要各方支持,而監督也是一種重要支持。”

這樣的“監督式支持”收穫了越來越多的信任。學校做課程改革,在開放日會邀請家長進校體驗;有的孩子遇到成長障礙、情緒波動,班主任和學科老師也會邀約家長訪校,深度瞭解學生的情況。

理順關係、建立信任後,鹽外的家校社共育轉入了新階段:專業合育。

“我們要在彼此信賴的基礎上,逐漸讓社會意識到,教育終究是一件專業的事情。”顏豔說。2024年開始,鹽外每學期組織四場家校讀書會,不僅推薦書目,每次共讀還打印相應的章節發給家長,大家花一點時間讀完,聊教育、聊孩子。小學有位家委朋友,原本是被老師“拉”着參加的,體驗一次共讀後深受觸動,成了讀書會的重要組織者。有時給共讀帶幾束鮮花裝點現場,有時早早趕來佈置簽到臺。這種專業、融洽的氛圍,默默滋養着學生們的成長。

家校中心由此還衍生出了“鹽外家長沙龍”,各學部定期分析家長普適性需求,觀察孩子心理狀態,比如小學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比如青春期的敏感階段,比如中高考前的壓力和焦慮,學校會組織小範圍的家長沙龍,邀請“有情況”的學生家長參加,班主任和心理老師提供專業支持。在2024年5月的“心理健康月”活動上,學校還邀請到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默,爲老師和家長們分享教育心得。

短短一年時間,越來越多的人被“捲入”了鹽外發展。

“我們歡迎人們對學校的發展‘指手畫腳’,更邀請大家躬身入局,用自己的方式,爲鹽外提供專業與熱情。”孟紅說,“只有這樣,鹽外才能從一座封閉的校園,變成一個開放、共享、共建的學習型社區。”

做有味道的教育

二次創業的鹽外,成爲越來越“有味道”的學校。

這種“味道”來自細微的關懷與儀式感。

大考前,鹽外會邀請家長來開個小會,爲學生的家庭環境減減壓;

春天,學校會給初三、高三組織幾場心理疏導;

高三還有一場徒步活動,散步帶散心,終點處,每個孩子都能領到孟紅準備的紀念筆;

中高考前,初三、高三同學們,會迎來他們專屬的升旗儀式;

高考後,學校還會給新高三辦個開班儀式,用鮮花、蛋糕、水果迎接孩子們走進高三教室;

採訪期間,不時有老師找孟紅簽署材料,孟紅會招呼每個人“帶個橙子回去吃”……

這種“味道”來自每個鹽外老師的“絕活”。

經過20多年的積澱,與一年來的教師品牌建設,許多老師都有教育教學層面的微創新。

張亮是德育處負責人,也是初二班主任、語文老師,在鹽外工作了21年。他的班級德育策略有獨樹一幟的豪邁——抓體育。不論是此前教高中還是現在帶初中,他帶班的頭等大事,就是讓學生鍛鍊身體。

如今這個班,經過這位語文老師一年多的督促,整體身體素質突飛猛進,學生們自信多了,心理問題少了,運動會剛拿了年級團體第一,學業表現也水漲船高。

高中生物老師楊瑞玲,致力於爲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厭學的孩子效果極佳。她帶過一位“擺爛”的男生,對學習與高考毫無興趣。楊瑞玲聯繫了好幾位此前的畢業生,諮詢他們的專業與就業情況,最終爲這位學生推薦了某高職高專院校的“飛行器維修”專業。這個契合學生性格且就業良好的選擇,激發了男生的學習熱情,讓他的學習生活重回正軌,取得了遠超衆人預期的成長。

這種“味道”還來自鹽外人對未來的期許。

初中部主任鄒玉,來鹽外不足兩年,就已經搭建起了初中課程的系統規劃,也清楚當下老師們的痛點,相信假以時日,她和初中部老師會搭起跨學科、跨學段的教研體系。

更令人驚歎的是,幾天時間裡,每一位接受採訪的老師,都對自己的專業發展,以及學校的建設有清晰的預期,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在筆者採寫過的學校裡,這樣自下而上的清晰認知實屬罕見。

這樣的“味道”最終來自孟紅和廣大鹽外人20多年的積澱。2024年二次創業提出的辦學願景“建設學生了不起,教育有味道,人人都向往的幸福學校”,也與學校此前提出的“關愛若鹽,適融有道”一脈相承。

訪談最後,孟紅聊起了對“教育有味道”的理解:“一日三餐離不開鹽,少了鹽就索然無味,但多了也不行。調味是一門學問,教育也是這樣,孩子不能缺了教育,教育教學過度集約又會導致身心負擔。所以我們做教育、辦學校,就是要從科學規律出發,從個體需求出發,爲每個人提供濃淡適宜,最有味道的教育生活。”

她想了想,又補充道:“畢竟,教育就是‘過日子’嘛!”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