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評|警惕短劇推廣的新“龐氏騙局”

一段時間以來,短劇行業發展火爆。在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了大量諸如“零基礎月入過萬”“寶媽在家就能做”等極具誘惑性的短劇廣告,吸引了衆多想要通過副業創收的網民。這種宣稱“用戶通過二次創作剪輯短劇、引導觀衆付費觀看即可賺取佣金”的商業模式,看似是文化產業新業態,實則暗藏新型網絡欺詐陷阱。

短劇推廣機構慣用的引流手法,是在各大平臺投放“免費入門課”廣告。待用戶入羣后,機構便會推出“授權費”“工具包”“高級課”等層層加碼的付費項目,費用從數百元攀升至數千元。業內人士揭露,短劇推廣的核心並非內容創作,而是“裂變式”拉人頭。

機構以“免費”降低門檻,吸引大量用戶後,轉而誘導其發展下線抽佣金。例如,某平臺宣稱“拉新1人分紅50元”,實則要求新用戶充值99元的會員纔算有效拉新,滿500元才能提現,收益最終流向頂層,這正是短劇推廣營銷模式的核心邏輯,本質上就是“龐氏騙局”的變種。

在黑貓投訴平臺,已有累計近千條“短劇推廣”相關投訴,“虛假宣傳”“誘導收費”“無法提現”等成爲高頻詞,有用戶投入數千元后,月收入不足50元。而所謂的“海外推廣”也是機構以“硬件門檻”爲由收取高額費用,卻隱瞞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數萬播放量僅能轉化1~2單有效訂單的事實。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指出,此類營銷本質屬互聯網廣告,廣告中的“保證性承諾”公然違反廣告法,是典型的違法廣告。

值得警惕的是,諸如此類的騙局和亂象還有很多。從虛擬貨幣投資到跨境電商培訓,從配音接單教學到微商代理,不法分子不斷變換話術,但其核心始終是利用人性弱點構造“躺賺”幻象,通過信息差誘騙消費者。

治理此類亂象,不僅需要平臺強化廣告審覈,對推廣內容進行風險標註,暢通舉報通道。消費者更要擦亮雙眼,警惕“速成神話”“暴富神話”,任何宣稱“低風險高回報”的商業模式,本質上都是騙局。真正的財富密碼,永遠藏在腳踏實地的奮鬥裡。唯有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保持理性認知,才能在眼花繚亂的網絡騙局中守住錢袋子,識破“躺賺”謊言背後的割韭鐮刀。

(大衆新聞·風口財經評論員 耿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