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創造麴藝新形態 別開曲藝新生面 書寫曲藝新傳奇
創造麴藝新形態
別開曲藝新生面
書寫曲藝新傳奇
——談曲藝的守正創新
馮鞏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發展謀劃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爲新時代新徵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爲黨的文藝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堅持守正創新”這一重大原則,推動曲藝和曲協工作不斷煥發新面貌、展現新氣象、引領新風尚。我就曲藝守正創新談幾點想法。
一是曲藝守正創新要堅持“爲時代而著”,做到“胸中日月常新美”。“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而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實踐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文化自信則是其中熠熠生輝的精神燈塔,爲曲藝推陳出新、繁榮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提供了千載之機。曲藝傳承至今兩千多年,每一次發展無不是感天時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訴社會之變遷。無論是從撂地到茶館,還是從廣播到電視;無論是從書場到劇場,還是從大屏到小屏,曲藝藝術的每一次蛻變都印證着:唯有與時代同頻,才能與人民共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新的技術,涌現出許多新的賽道,曲藝工作者要不斷學習、瞭解和審視。我們要進一步激發思維、開闊視野、增強包容,以敏銳的視角捕捉時代元素,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持續賦能曲藝創新,積極創造麴藝發展的新語境,不斷激發曲藝藝術的生命力,讓不同界別、不同門類、不同流派相互碰撞與交融,讓曲藝在新時代不但要“活”下去,還要“火”起來,更要“傳”得開,使曲藝發展呈現出更有內涵、更具潛力、更富激情的時代新氣象。
二是曲藝守正創新要堅持“爲內容而作”,做到“散作乾坤萬里春”。北宋文人黃庭堅有言:“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任何盲目模仿他人、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的藝術,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當今時代是一個呼喚文藝創新的時代,也是一個能夠產生文藝創新高峰的時代。曲藝只有從觀念、內容、體裁、形式、風格等不同方面實現創新創造,才能推動形成優質曲藝作品競相涌現的蓬勃局面,其中內容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根本。內容創新不是盲目地“平地起高樓”,而是要事先打好文化的“地基”;不是向壁虛構、憑空臆想,而是要基於充足的生活積澱和思考體悟。任何一次成功的創新,其前提都在於守正,即守好傳統文化之“正”,守好創作規律之“正”,守好審美品位之“正”。從去年風靡全球的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到最近火爆上映的中國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讓許多外國人從“惡補”中國神話人物悟空和哪吒的身世,到欣賞和認同中國審美、中國故事,可以說“出圈”的是一款遊戲、一部動畫,但“出海”的卻是中國文化、中國價值。在中華曲藝浩如煙海的發展史上,涌現出大批傳之久遠的經典曲藝作品,它們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審美風範。我們要在堅守曲藝本體、注重藝術品質、堅持藝術規律的基礎上,打開曲藝創新空間,把傳統曲藝中所蘊含的氣質底蘊、藝術風格和價值內涵,切實轉化爲增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現實力量,不斷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曲藝新形態,別開曲藝新生面,書寫曲藝新傳奇。
三是曲藝守正創新要堅持“爲人民而書”,做到“一枝一葉總關情”。曲藝是人民的藝術,與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永恆的生命線。今天,包括各種小視頻在內的大量新興網絡視聽藝術的涌現,讓我們處於一個以手機媒介佔主導的“閱屏”時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強烈,迫切需要我們既要了解人民大衆的共性需求,也要探求不同羣體的個性需求。這些都是我們在曲藝創新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地方。近幾年,許多基層羣衆積極投入文藝創作和文化實踐,由人民唱主角的“村超”“村BA”“村晚”等大衆文藝成爲當下爆款,充分展現了人民羣衆強大而充沛的文藝創新活力。作爲曲藝工作者,我們要充分尊重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更多的筆觸聚焦人民,把更多的說唱奉獻人民,把更多的舞臺交給人民,多刻畫基層的先進典型,多展示一線的普通勞動者,用曲藝的方式積極助力新大衆文藝建設,讓人民羣衆的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出來。實踐證明,舞臺的聚光燈越對準千千萬萬的人民大衆,時代和歷史的畫卷就會顯得越生動多彩。
四是曲藝守正創新要堅持“爲心靈而通”,做到“風物長宜放眼量”。《文心雕龍》寫道:“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思想內核是作品的經線,藝術形式是作品的緯線,只有經線端正,緯線才能織成。曲藝守正創新要立足於作品本身思想內涵的挖掘,而非技術上的考究和形式上的裝點。任何一部缺乏精神內核的作品,無論多能吸引“粉絲”,無論多能賺取“點擊率”,最終都是一具速朽的空殼。創新是文藝精品誕生的必備條件,但並不意味着創新就可以偏離正確的藝術航向。古往今來,但凡能被人們廣泛傳誦的經典作品,無一不是因爲其蘊含了真善美的價值觀,承載了高尚無私的道德情操。曲藝界有句藝諺,“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道出了曲藝人常懷家國情懷、善講英雄故事的優良傳統。從傳揚民族英雄的長篇評書《岳飛傳》到讚頌廉明清官的河南墜子《包公案》,從紀念革命先烈的四川清音《江竹筠》到塑造“時代楷模”的數來寶《學雷鋒》,每一部都閃耀着見賢思齊、凝聚人心的光芒,每一處都激盪着提振精神、向上向善的聲音,溫潤了百姓心靈,引領了社會風尚。曲藝創新還要注重潛心創作。浮躁是曲藝創新的大敵。相聲界有一種說法:“相聲演員爲了大家笑,卻經常急得自己哭。”對此我深有體會,以創作春晚相聲爲例,每一次創作的背後都是數不清的修改、推翻和重寫,都是信念、心志和情感的堅定和迸發。藝術沒有一蹴而就的輝煌,沒有信手拈來的成功,只有苦心孤詣的堅持、守正創新的堅韌,才能給人以思想的啓迪、向上的力量和真正的快樂。
五是曲藝守正創新要堅持“爲世界而歌”,做到“更作荷心萬點聲”。曲藝不僅是中國的藝術瑰寶,更是世界文化百花園中獨具魅力的一枝。近年來,隨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曲藝對外傳播的廣度、深度和溫度顯著提升。但是,與品種數量繁多的曲藝資源優勢相比,曲藝“走出去”的成績還遠遠不夠。隨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文化交流機遇。曲藝工作者不能侷限於國內舞臺,更要以開放的胸懷、廣闊的視野,勇敢地走向世界,在全球文化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要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與世界各國藝術家同臺競技、相互學習,將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展現給世界觀衆,讓他們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在世界文化版圖中鐫刻下中國曲藝的鮮明印記。要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點,積極探索跨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對曲藝作品進行創新性改編與呈現,讓曲藝藝術跨越國界、超越種族,走進更多國際友人的心中,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瞭解與認同。通過曲藝這扇窗口,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吸引力,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躬逢盛世,我輩之幸。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更好地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無限可能轉化爲曲藝創新創造的不竭動力,奮力譜寫推動新時代曲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曲藝的力量。
(作者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中國藝術報》2025年3月21日第2版
編輯 | 鍾達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