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歷史碎片舊時光

1926年臺灣同鄉在北京蕉嶺會館聚會合影。前排右一爲林子瑾(林少英;林雲父親,詩人),右二爲陳順龍(臺南人,曾任慈禧太后的牙醫),左一關錦輝、左二謝廉清。後排左一林炳文,左四林煥文。(玉山社提供)

林炳文帶林海音(左一)及妹妹林燕珠在北京中央公園。(玉山社提供)

《臺灣青年》雜誌及繼承者《臺灣》雜誌,爲彭華英當年積極參與的倡議、進步刊物。(玉山社提供)

(玉山社提供)

很多人問我,爲什麼要寫那麼多陌生的人和遙遠的故事。我想,那個年代及主角們的輝煌歲月如果不紀錄下來,只能靜靜平躺在圖書館的角落,或是檔案館裡一則條碼建檔,沉默而安靜,就這麼被世界遺忘。

童年裡,母親常常和我說有人半夜會來查收音機,突襲家中聽的廣播節目。直到小學五年級放學回家,都見過黑衣人坐在客廳一語不發,父親在果園裡忙農事,母親踩着縫紉機吱吱地響。儘管我的童年有果香花香和長輩們完整的愛,黑色陰影卻從來沒有散去,總在心中打了大大的問號,如果沒有問號,大概也不會有後來的人物書寫。

這些年臺灣人物資料逐漸出土,越來越多事蹟爲歷史補課。我的童年問號也隨着出土文獻撥雲見霧,有了答案。

原來家叔和常常在家中出現的長輩都有些過去,他們隻字不提,刻意用隱晦掩蓋昔日風采,如果不鋪陳,他們終究只能站成彼岸陌生人。

書中人物多半出生於書香門第,祖上參與過一八九五年乙未保臺戰役,自小受漢學私塾啓蒙,日本時代進入國語師範體系,接受現代化教育,在世界思潮強烈撞擊的年代,來自客家村的這幾位青年,沒有留在家鄉教書、沒有繼承父業家產、亦無過着傳統仕紳的生活,而是遊走東京、北京 、上海、南京、滿州國及南洋。

他們勇於挑戰,和世界接軌,和臺灣五大家族或是文協、櫟社相映……他們的名字很陌生,甚至也不符合一般客家主流論述,事蹟或許更是陌生且遙遠,但是他們豐富的學識,精彩的人際網路,跨足不同領域,反倒突顯出日治時期臺灣客家青年的多元移動羣像。

林煥文、林炳文是林海音《城南舊事》的人物,是頭份文人林臺之子。林煥文年少受教儲珍書院,是客家村少數進入國語師範的才子,國語師範畢業後,任教小學時教過吳濁流、張漢文。林煥文也是第一批到北京發展的臺灣客家人,積極參與北京臺灣人聚會,與櫟社林子瑾(林少英)、吳子瑜,畫家劉錦堂等往來密切,一九二四年林煥文主導在北京召開華北臺灣人大會,聲援在臺灣發生的治警事件。林炳文則是同情朝鮮獨立運動,和申採浩分別在大連及臺灣遭到逮捕。後來申採浩成爲朝鮮建國英雄,直到二O二O年南韓歷史學者都珍淳教授追尋林炳文的事蹟,才引發大衆關注。

張漢文、張子斌兄弟是家父及四叔。家父張漢文出生時是清國人,自小讀私塾,早年頭份書院衆多,文風鼎盛,日本治理時期全面推廣現代化教育,最高學府是師範教育及醫學體系,深深影響臺灣。離開師範體系後,家父到東京就讀早稻田大學,遇東京大地震,轉向上海投靠康有爲門下,爲康門的關門弟子,陪伴康有爲人生最後三年。初到上海時,到吳稚輝門下學習注音符號,同班同學有張深切,以及同爲頭份鄉親的陳運財(在上海更名爲陳虛舟)。

家父在康有爲離世後,憑藉着優秀的語言能力,進入上海暨南大學南洋研究會研究南洋刊物工作,大量譯文同步翻譯日本思潮,考上中華民國第一屆外交官,同期有黃朝琴。隨着家父到上海的是家叔張子斌,兄弟倆與同爲頭份人的陳運財都改名換姓成爲中華民國國民。家父在二次大戰前外派日本長崎、神戶等領事館,之後在神戶和家母結婚,然後到新加坡擔任隨習領事,家叔張子斌隨之到《星洲日報》工作,同事是郁達夫,太平洋戰爭末期,張子斌赴重慶任職,一度和謝南光並肩作戰。戰後,張漢文、張子斌兄弟回到臺灣,張子斌擔任貿易局副局長,二二八事件發生,張子斌營救好友《人民導報》宋斐如未果,宋失蹤後陪同區嚴華一路陳情,結果是同爲陳情者的建中校長陳文彬流亡到對岸,區嚴華被槍決,兄弟倆黯然回頭份鬥煥坪。

初回苗栗,張子斌對政治仍有熱情,曾投入戰後臺灣第一屆國大代表選舉,在對上吳伯雄伯父吳鴻森的選戰,以及苗栗縣長參選的挫敗後,成爲高壓統治下的被監控者。鬥煥坪果園內看似平靜,掩蓋不住是常來的舊識故友,坐在葡萄藤下,追憶青春遊走世界的壯闊。相對於他們,同爲「半山」 歸客在職場的飛黃騰達,這對兄弟選擇了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來自頭份的陳虛舟是上海馬拉松運動的先驅,在上海文獻及報刊中有不少陳虛舟在白虹田徑隊與提倡長跑的資料,是極爲活躍的體育好手。

二次大戰期間遊走中國各省, 投入軍郵情報,戰後在上海郵局任職的陳虛舟,原來可以回臺灣任臺北郵局局長,生性浪漫的他卻選擇遠赴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山河變色後,臺灣人身分成了原罪,發配伊犁大牢,精神崩潰,至死未能回到故里。吳濁流的同學鍾壬壽曾任汪精衛政府要員,他的回憶錄呈現了不同面向的汪精衛南京政府。深受汪精衛信賴的鐘壬壽,就讀國語師範時即喜好閱讀及吸取新知,青年時期隻身到日本、香港、釜山販售臺灣南部出產的香蕉,流利日文加上聰慧膽識,目睹世代變動局勢。他在汪精衛身邊受到汪的重用,擔任宣傳部重任及遠東劇團團長等要職,一路隨汪訪日。鍾壬壽奔母喪,汪精衛還用專機送他到松山機場。喜歡文學的他與森鷗外、菊池寬相談甚歡。吳濁流及陳逢源到南京一帶及遊歷都與鍾壬壽有關,吳濁流的《臺灣文藝》及《無花果》、《臺灣連翹》書中也都有鐘身影。

可惜因爲曾在汪政府的經歷,他精彩的七十回憶錄無法大方問世,所幸他晚年編撰《六堆客憮鄉土志》爲臺灣客家論述奠定基礎,影響了後世。近年來隨着政治氛圍改變,越來越多學者開始研究鍾在南京政府時期的際遇。

透過閱讀《徘徊在兩個祖國》,以及觀影《尋找1920》紀錄片,認識了謝東漢伯伯,他書寫臺灣首位飛行員謝文達,如同穿越時空的對話。如果不是謝東漢耗費十多年光陰追尋家族故事,大家難以認識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家族,從一八九五乙未戰爭誠字營的謝道隆,到謝文達立志上青天,謝家家族史即是一部臺灣近代史縮影。

謝文達第一回在臺灣的飛行,遇上蔣渭水,參加臺灣文化協會,進而在東京上空飄撒臺灣人民請願書,激怒日本當局,全家西渡中國,成爲中華民國第一代飛行教官。在南京、上海,謝文達仍專注於航空事業。謝東漢跟在祖父謝道隆及父親謝文達身邊,目睹鬆滬戰火,見過家族被藍衣社監控,父輩來往的張深切、張我軍、江文也 、彭華英都是他們家中常客。

完稿前經常到伯伯家聽故事,一起從喝午茶到晚餐,仿如歷史說書人。大疫期間替伯伯買了許多上海老歌,在李香蘭、周璇、白光的歌聲中渡過疫情,甚至以九十高齡彈奏電子琴自娛。可惜他去年離世,來不及看到本書的出版。

爲了讓書圓滿,特別拜訪前南投縣長彭百顯,他青年時期住在彭華英家,親炙彭華英在南投歲月,發現多數未靠主流政治光環的半山菁英,泰半是沉默安渡人生下半場。彭華英晚年不留照片不留手稿,完全沒有在臺灣文化協會的盛世英氣,可見這些客家知識菁英是如何低調,在高壓氛圍中隱晦曾有過的光芒。

最後一篇是在頭份前輩足跡中,放入三位勇敢的客家女性,分別是羅順妹、羅芹妹及陳靜妹,她們在一九二O、一九三O年代爲愛走天涯。羅順妹帶幼子投靠協助朝鮮獨立的丈夫林炳文,丈夫過世後悽然帶幼子千里返回頭份,養大兒孫輩無怨無悔,是經常出現在林海音作品中的屘嬸。前往上海尋找自由及愛情的羅芹妹,和陳虛舟是師生戀,可惜在一二八事變中犧牲。陳靜妹發揮了過人膽識,勇氣十足,協助兄長陳虛舟照顧子姪,經營南北買賣,選擇自由戀愛婚姻。她們都是地方誌裡忽略的人物,也是勇敢客家妹。

這些年隨着網路世代興起,海內外研究機構建檔,舊報紙、雜誌及文獻拍賣市埸的蓬勃發展,政府部門公文數位化,海內外華文媒體的建置完善,檔案日趨完整,筆者才得以從舊紙堆中拼湊這些失落事蹟及年代,有系統且完整呈現客家前輩們的面貌,一一掀開前輩走過足跡及壯闊行腳,補足臺灣散落的拼圖。

感謝一路陪伴指導方向的老師們:陳萬益、秦賢次、吳榮斌社長、林漢章、王幼華、中研院民族所徐正光、黃智惠、中研院臺史所林正慧、王佐榮、蔡登山,留日學者釋明瑛(Miki Tsuchiya)、上海社科院蔣宏達博士、深圳胡銳穎博士的大力尋找整理民國舊事,提供諸多線索。亦感謝長期陪伴在舊資料堆中抽絲剝繭的曾德宜博士、倪孟安博士、利國華、曾彩金老師、邱才彥導演、邱麗珠、張錦輝、張鬆光、夏祖麗、張至璋、林紅炎、鍾漢強、遊賢達、遊美雲、遊蘭英、羅吉騰、吳亮宏、陳得民、何重嘉(汪精衛外孫女)、陳慧(陳公博孫子)、林鈺淵、盧靜怡、黃柏勳、黃頌舜、郭冠麟、郭冠佑、詹浚彥、陳美禎、徐彩雲、邱怡瑄,如果沒有他們長期支持,幾乎無法完全拼湊百年前書中人物全貌。書名感謝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惠賜客家女聲二O二四年秋季演出劇名,更感謝玉山社熱情支持出版,廖振富老師接下導讀重任,以他專業爲讀者引領那個世代,和大家分享幽微往事。最後,謝謝讀者們仍然願意支持被掩沒的舊時光。(本文系《青春風正好──日治臺灣客家青年羣像》序,玉山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