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民心思變 介選自傷 黨員棄郝龍斌選擇鄭麗文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郝龍斌(右)、鄭麗文(左)。(中時資料照合成)

一如之前陸續披露的民調結果,前立委鄭麗文以相當懸殊的差距擊敗其他對手,接棒成爲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的出線,凸顯在這場黨的權力結構重新組合,黨員期盼「改變」,選擇了「世代交替」、有戰鬥力的鄭麗文,即便有成羣縣市長、退將、派系爲郝龍斌助勢,但終究不敵民心思變的洪流,吞下黨主席選舉第三敗。

因爲衆望所歸的臺中市長盧秀燕棄選,這場黨主之爭打得有些措手不及,參選人也都是倉促上陣,因此也被質疑「檔次」不夠。選戰過程,幾位主要選將的政見和策略其實大致相同,不外是尊盧、不選總統、藍白合、打贏2026地方選舉和2028重返執政等等,幾乎看不出有明顯差異。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也都被爲「深藍」,畢竟在黨主席的選舉,「本土藍」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如果要比從政資歷,曾任臺北市長的郝龍斌自然獨佔鰲頭,讓其他參選人看不到車尾燈。然而,在總統大選連吞三場敗仗,又剛避過可能「團滅」的大罷免後,「戰力」纔是領袖的不一條件,加上其他人的資望也沒比鄭麗文強,如果黨內都沒強力挽留朱立倫,怎麼會選擇鮮明「建制派」的郝龍斌?

郝龍斌開啓的是傳統國民黨內競爭模式,盤算靠結合派系、組織動員勝出,一如之前吳敦義、朱立倫的勝選模式;或者,再加上採4年前的「張亞中經驗」,用大陸介選這種民進黨的招式抹紅鄭麗文,讓黨員心生恐懼而集中選票。只是派系此次並未一致決議挺郝,黃復興選票也各擁其主,中共介選的「七傷拳」反倒傷郝多些,根據鄭麗文內部的民調分析,郝龍斌因此掉了8個百分點,而這也留下後遺症甚至影響到國民黨未來選舉。

鄭麗文出身野百合學運,政治生涯也是從民進黨開啓,難免會被國民黨視爲異端,會有「血統」的疑慮。但也因爲在綠營,她主張開放、自由與理性對話,用人民聽得懂的方式談民主與正義,用行動挑戰權力的不義,既抹綠又抹紅結果都無效。不過,黨內沒班底,成了鄭麗文眼前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