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連當罷團側翼都辦不到 民意賞了執政黨重重一巴掌
▲全臺大罷免行動全面挫敗。(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杜冠霖/臺北報導
726大罷免投票首波落幕。此次罷團、民進黨一度被看好拿下12席,但最終大罷免大失敗,幾乎是2018年九合一大選團滅後的最重挫敗,第二階段31:0後,民進黨站上第一線,卻是失分連連,上到總統賴清德,黨秘書長林右昌、黨團總召柯建銘,卻是形式錯判、失言不斷,未能迴應綠營支持者的期待,更虛耗罷團志工整年的努力,最終藍綠對決的結果,民意給了民進黨重重一巴掌,如何解決政治局勢內外交迫,人民想要的答案不是「鬥垮國民黨」、而是在野黨的強力監督下,想辦法推動國政。
此次罷免案緣起去年國會改革法案,從數10人在立法院外抗議後,之後野火燎原,一度有十萬青鳥上街頭的態勢,不滿民衆各自集結組織罷免運動,之後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喊出大罷免,黨內多數人仍認爲不成氣候、僅是紙上談兵,直到民團一路通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31:0,當來自支持者、罷團的壓力出現後,才由秘書長林右昌下令全力相助公民團體。
然而,在第二階段31:0後,民進黨站上第一線,卻是失分連連,從風災的救災表現、總統賴清德十講、普發一萬現金議題的連連失言,都成爲藍營鎖定的破口。在國民黨成功拉擡到藍綠對決局勢後,罷團難以招架,民進黨更是連連失分,最終迎來大罷免大失敗。
此次雙方都成功催出基本盤,然而,所有罷免區都是藍委當選的優勢區,迴歸藍綠對決後,綠營全面潰敗。回顧整場運動,在柯建銘喊出全面性大罷免後,整場運動被定調抗中保臺,確實激起深綠基本盤的動能,卻又沒有足夠的內容、論述去支撐,然而,在藍營優勢區中,這反而催出淺藍及中間選民的反對票。且選舉結果,已經證明選民顯然對無差別的「大罷免」完全不買單。
公民團體是大罷免活動的臉,罷免志工連署的苦功做的紮實、也承受很大壓力,但在論述上、組織上,確實不如國民黨綿密而紮實,即便罷團現場造勢十分熱烈,重複動員狀況卻相當嚴重,響應民衆也有不少來自非罷區,「基層熱」的錯覺也讓民進黨操盤者徹底誤判,喊出公民先行、當民團側翼時,卻又出工不出力、拿不出一套核心論述,最終全面潰敗。
回顧整場罷免行動,第二階段的31:0,公民團體確實取得斐然戰果,但民進黨投入後,卻未能迴應支持者的期待,在論述上、組織上都相當貧弱,黨內政要上到總統賴清德、下到黨團總召柯建銘又是失言不斷,尤其是罷免戰的仇恨氛圍,情緒激動的基層也常有脫序行爲,都一點點的削弱公民運動正當性,最終藍綠對決的結果,臺灣人民給了民進黨重重一巴掌。
當民意給了民進黨重重一拳,綠營毫無疑問需要敗戰檢討,之後迴歸國會,立委諸公們必須思考,如何當好國會少數的角色,國際有關稅議題、國內有各項內政需要推動,內外交迫都有議題需要應對,這件事情如何解答,民衆給民進黨的迴應不是「鬥跨在野」、而是「做好內政」,在在野黨的強力監督下,想辦法推動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