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賴清德猶抱琵琶半遮面 袒胸露背笑迎「罷團」卻又欲就還推

▲總統賴清德。(資料照/記者湯興漢攝)

文/陶本和

726大罷免首波投票落幕,以大罷免大失敗告終。民進黨中央與兼任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在這一局,從一開始就定調扮演「罷團側翼」的角色,但也正是這個角色,讓黨在攻防的使力上顯得格外尷尬。回顧這一年來,執政團隊在支持罷團的行動力上,想袒胸露背笑迎春,卻又欲就還推,好似猶抱琵琶半遮面;匪夷所思的是,就連大失敗了,竟然沒人負起政治責任,獨留滿座罷團掩而泣,身爲執政者當公民後盾的擔當去哪了?

打從公民團體在街頭拉人籤連署之初,民進黨的角色如何定義,一直是個尷尬的命題。賴清德何時要「大出場」,當然也是社會各界矚目的焦點,本來「賴系」的民進黨立委林俊憲拋出,「通過第二階段,民進黨就要投入」時,外界以爲是設下一個開戰的節點,但沒有想到的是,民進黨跟公民團體的合作關係,一直處於尷尬的曖昧中,總在介入與不介入之間。

後來,民進黨的定調是當「罷團最大側翼」。可是民進黨中央黨部仍然消極以對,缺乏在組織戰、文宣上通盤的整合能力與規劃。林右昌身爲黨秘書長當然首當其衝,後來所發生的事情大家也不陌生,罷團的精神領袖曹興誠對林右昌拍桌子幹譙,還一狀告到賴清德那兒去。

黨中央助力貧弱的指責出來後,林右昌則率隊親征花蓮,扛出「擒賊先擒王」的旗幟。或許,罷免傅崐萁成功,可以振奮軍心,但是罷免團體四散各地,缺乏系統性的整合,黨中央未能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實在難辭其咎。

至於執政團隊方面,行政院的論述力道溫吞,唯有藍白聯手大砍總預算時,成功串連各部會,透過製作圖卡,搭起一波比較像樣的文宣攻勢。至於總統府方面,賴清德親自拋出「團結國家十講」,即便嘴巴不說是爲了助攻大罷免,但明眼人,或有一點政治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其醉翁之意根本不在酒。

不過,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到底團結到了誰?從結果來看,團結的似乎是國民黨。原因也很簡單,本來國民黨面對的是四散的公民團體,找不到真正有利的靶心,賴清德此時的大登場,反而給對手樹立了鮮明的靶心。國民黨的火力集中了,但民進黨仍無力統合公民團體,組織戰更無法給予實質幫助,公民團體聲量再大,仍舊是一盤散沙。

令人錯愕的是,當確定大罷免大失敗時,民進黨政府的態度竟然是「切割」,強調大罷免活動是公民團體發起,甚至從總統府以降,乃至民進黨中央黨部,沒有任何一個人負起政治責任。

外界想問的是,大多數的公民團體應該都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假如今天換個角度,大罷免大成功的話,難道民進黨政府樂得伸手收割,然後惺惺作態地說「都是公民團體的功勞」?這會不會太噁心?身爲執政者,切割公民團體應該不太好吧,那個不論成敗都該當公民團體後盾的擔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