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河道遠高於市區 堤防破口讓光復成天然滯洪池

黃色虛線處就是警戒區,白色虛線處則爲光復市區。(圖: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團隊。)

強烈颱風樺加沙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造成大量死傷,這是國內首次因堰塞湖溢流而造成的大型天然災害,不免的再度引發各界究責之聲。爲何在已經提前疏散7000人的狀況下,仍會引發致命災難。重點就在於光復鄉整個低於河牀,洪峰越過南岸堤防破口衝入光復市區。

馬太鞍溪堰塞湖存在已非一天、兩天,在臺風之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評估雨量恐會造溢流甚至潰堤,因此早早預告地方政府必須提早進行撤離,因此在22日,已先撤離疏散馬太鞍溪警戒區內當地居民至少7000人以上。

原本科技防災中心預測時間和災情,及影響範圍都相當合理,且預作準備,但人算不如天算,溢流洪峰卻瞬間沖毀臺九線橋樑,從南岸破口流入光復街區。

依照地理位置,光復市區位於馬太鞍溪沖積扇下緣,馬太鞍溪沿岸築有超級提防侷限河道,而形成「懸河」,明白說,就是河道都處於「較高的山坡上」。當地民衆和經常行走花東縱谷公路的民衆一定清楚知道,河牀實際上都遠高於市區樓房,甚至光復糖廠煙囪一樣高,整個市區都低於河道數十公尺,所一旦破堤,市區就當場成滯洪池。

科技防災中心在臺風前做過影響範圍的評估,光復市區也包含在內,但後來疏散範圍縮小,限於馬太鞍溪兩側的村落,即使如此,撤離了7千人以上。

但是卻萬萬沒想到,溢堤的滾滾河水,就在堤防破口直接灌進光復市區。當然,如果當初政府單位依照警戒範圍進行撤離,災情雖然慘重,不至於死傷如此重大,未來災害預防上可以再加強要求。

但大家也要思考,因爲馬太鞍溪沿岸警戒區內居民分散且稀少,勸離疏散容易。

但接近萬人的繁華光復市區,要瞬間將民衆疏散至安全地區,政府是否有準備合適避難處所?是否有足夠的輸運能量?最更要的是,以臺灣歷次風災狀況來說,民衆抵抗疏散是各縣市地方人員最頭痛難處,而「市區民衆」能否接受馬上撤離這個觀念?又是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