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線驟降40分,學費卻飆升!財經專業還能讀嗎?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近段時間,多家高校發佈考研複試分數線,有財經類專業的分數線驟降40多分。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財經類專業的考研分數線大幅下滑,但學費卻持續攀升,形成了“門檻降低、成本提高”的矛盾局面,部分高校甚至開始壓縮文科招生規模。

每年的3月,既是考研面試季,也是金融機構的春季校園招聘季。從就業市場來看,多家商業銀行紛紛開啓了春季校園招聘及社會招聘,既懂金融又懂人工智能的複合型人才受到青睞,大模型、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詞彙被頻頻提及。

對此,考生和家長難免困惑:財經專業是否還具備吸引力?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複試分數線爲何大降?

以金融專碩爲例,據記者不完全梳理,復旦大學2025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分數線爲365分,較去年降低43分;中央財經大學2025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分數線爲339分,較去年降低53分。

“當年分數線都是400分以上,現在降幅也太大了。”某高校一位校友表示。

談到財經類專業考研複試分數線大降的原因,某財經院校金融學院院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財經專業分數線下降是一個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能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經濟形勢的影響。近年來,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以及金融行業薪資下降的影響,金融機構招聘規模縮減,表面上降低了大家對財經類專業的期待。其次,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由於金融等財經專業的畢業生供給量較大,在就業壓力較大的當下,一些學生認爲早就業更重要,研究生學歷需求受到衝擊。再次,行業對複合背景的青睞。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不斷推動財經行業創新和升級,在這種背景下,複合型專業背景(如理工本科+財經碩士)更受青睞,反觀一些財經類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相對保守。最後,家長和考生關注度的變化。隨着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等工科專業以及醫學類專業熱度飆升,吸引了更多考生,導致財經專業的熱度相對下降。另外,一些網絡自媒體發表的不恰當、不專業的“勸退”金融學言論也引發了廣泛關注,許多考生和家長受其影響,減少了對財經專業的報考。

“過去20年,因爲我國大規模的城市化,房地產相關行業快速發展,使得土木工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熱門專業,但最近幾年,隨着房地產行業下行,土木相關專業的分數線也出現了斷崖式下降。財經專業也是類似的道理。之前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給人以高薪的印象,但金融行業快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了,找工作的難度以及薪資水平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所以財經專業分數線下降也沒有什麼意外的。”上海某大學青年教師指出。

財經類專業要不要考研?

有人在評論區表示:“分數線驟降40分,看得我都想考研了。”也有人指出,經濟金融類的就業環境不如以前,考研不划算。

記者注意到,學費高是很多人考慮的因素。某學校的金融專碩學費從以前的21.8萬元/2年,上漲至25.8萬元/2年。

對於學生而言,財經類專業要不要考研?

前述上海某大學青年教師認爲,如果本科已經就讀了財經專業,或者希望進入這個行業,那考研可能是一個不得不選的路。因爲過了高增長的階段,這個行業需要的崗位在減少,這一定伴隨着對就業者要求的提高,也包括對學歷的要求。比如,以前有10個崗位招聘,會有5個本科生被僱傭。現在可能就只有3個崗位招聘本科生。

“需要更客觀、理性,並從長期視角來看待財經專業的性價比。”上述某財經院校金融學院院長分析,“從就業機會來看,儘管財經專業熱度有所下降,但研究生就業機會仍然較多。財經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考研可以提升學歷,增加就業競爭力。尤其是對於希望進入金融機構、大型企業等優質單位的學生,研究生學歷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從薪資待遇來看,雖然金融行業整體薪資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行業,財經專業畢業生的薪資水平仍然具有競爭力。從職業發展空間來看,財經專業涉及的領域廣泛,如金融、會計、審計、稅務等,特別是現代財經專業在積極融入交叉學科的知識,學生在畢業後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市場需求,選擇跨專業發展,這也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記者多方採訪瞭解到,總體來看,金融行業薪酬水平相對較高。

廣州市總工會發布的《2025年廣州市主要行業職工薪酬福利集體協商參考信息》顯示,金融業及人工智能領域的薪酬水平顯著高於其他行業,成爲求職者的新寵。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3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顯示,從行業門類來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平均工資最高達231810元,增速爲5.2%。其次爲金融業年平均工資達197663元,增速達13.4%。

不過,近年來,金融行業降薪、限薪,已對行業整體薪資水平產生了顯著影響。這一趨勢不僅改變了金融行業的薪酬結構,也對從業者的職業發展預期和行業人才流動產生了一定衝擊。

人才培養怎麼轉型?

當前,科技創新正全面改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型。

“在理工農醫爲王的時代,偏文科類的學校受到很大的衝擊。我們校長多次在會上提問:‘20年後還有沒有財經類大學?’”某高校人士表示,“以會計專業爲例,如果仍沿用傳統的培養模式,畢業生可能一踏入社會就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所以,我們正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向,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重點聚焦跨境金融、離岸金融、綠色金融、AI金融、金融+法律、再保險等新興領域,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金融人才。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律所等實務部門也參與其中,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更好對接。”

前述受訪某財經院校金融學院院長指出,當前財經學校應該守正創新、系統謀劃、多措並舉推進教學科研體系升級,以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體來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適應新趨勢、新要求的師資是財經學校成功轉變的基礎。一方面,爲教師參加行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創造更好條件,特別是行業前沿、科技前沿知識方面的培訓和交流,助力提升教師對新科技和行業動態的瞭解。同時,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學者參與教學活動,做好產教融合。

其次,要優化專業結構。統籌通識知識、專業素養、尖端前沿研究等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分層次的專業設置,讓教育真正迴歸育人的過程。這就需要加強學科融合,合理設置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學科,有效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領域,培養能力更加全面的人才。例如,數字經濟等專業方向,將財經知識等社會科學與前沿科技相結合,提升學生的競爭力。當然,也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勢,完善專業培養,適當增加新興專業或熱門專業方向。

最後,需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與金融機構、企業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爲學生提供“幹中學”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更加註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化視野。不但能以我爲主講好中國故事,也要有全球視野看中國的能力,更要培養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新時代職業道德、溝通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

前述上海某大學青年教師也指出,財經院校應積極進行轉型,比如發展新的學科,或者在原來的基礎上擁抱現在的熱門行業、先進技術,比如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或者和這些領域做交叉。“但學校各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培養體系,想修改也很困難,老師的知識結構也未必能夠支撐轉型的需要,比如傳統財經院校的老師很少有從事人工智能相關研究的,那也就開不出相應的課程。”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