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公民生活化 選舉假訊息、外送員權益入題
分科測驗今天第4節考公民,試題結合線上游戲虛擬寶物、選舉不實訊息流竄、釣客遭海浪捲走等生活情境,同時關注性平、少數族羣權益、勞動權益等議題。
114學年分科測驗今天舉行第2天考試,第4節考公民與社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邀請高中教師入闈審題,教育部則邀請臺北市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羣協助分析分科測驗試題。
入闈的高中教師透過書面資料指出,試題取材結合生活情境,例如街頭藝人表演規範、線上遊戲虛擬寶物、選舉不實訊息流竄、數位民主創新App、外送員勞動權益、釣客遭海浪捲走、政府補助私立大學學費、生育小孩和所得變動率等。
試題特色方面,入闈教師提到,題幹搭配不同情境設計,測驗學生觀察蒐集、分析詮釋資料的能力,例如女性障礙者勞動參與率的數據分析、原住民族外加錄取保障名額等文獻資料,還有生育小孩和所得變動率、政府補助私立大學學費、失業率等圖表,測驗考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入闈教師表示,今年試題也從女性障礙者識字率和勞動參與率數據、生育小孩和所得變動率等取材,融入性別平等議題;另外,從原住民族外加錄取保障名額探討教育制度不利原住民族的問題,或是透過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資源、探討資方和外送員之間的資源和權利不對等,都在關注社會處境不利羣體權益。
內湖高中教師李美萱表示,今年試題難易適中,文本的選擇貼近時事,圖表數據判讀題目比去年增加,題組及混合題或非選擇題佔分也提高,跨域命題趨勢明顯,學生需精熟所學知識與概念,並着重對各種生活與時事議題的觀察,才能統整各項資訊進行邏輯推理,對閱讀理解及摘述能力較不擅長的學生,答題頗具挑戰性,不易得分。
中山女中教師吳毓琳指出,試題取材多元,包括原住民族和身心障礙者等少數族羣權益保障,外送員、再生產勞動等勞動權益議題,供應鏈、能源、通訊科技等全球議題,以及家庭性別分工、夫妻財產製等性別議題等。
成功高中教師蘇青葉提到,今年探究實作題比去年增加,着重於資料的觀察、分析、詮釋與應用;混合題與非選擇題共42分,也比去年(30分)增加,而非選擇題難度也有提升,考生需花更多時間判讀題文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