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醫療/醫勞盟:就醫指引恐緣木求魚

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表示,將研擬民衆就醫指引,依病症選擇適當醫療機構。但專家表示,就醫指引對民衆無強制力,有多少效果仍待評估, 憂心最終恐是「緣木求魚」。本報資料照片

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研擬民衆就醫指引,希望落實分級醫療。不過,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表示,就醫指引對民衆無強制力,會有多少效果有待評估, 要想減少民衆到急診就醫,「那還有得拚了」。

「急診壅塞、分級醫療陷入危機,但危機就是轉機。」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說,就醫指引應可搭配「大家醫計劃」,並設置廿四小時諮詢專線,提供患者就醫資訊,如果民衆覺得家庭醫師回答親切,就會樂於加入家醫照護羣組,藉此逐步擴大家醫制度。

劉淑瓊指出,衛福部擬定就醫指引之前,須與醫界達成共識,並讓患者簡單區分重症、輕症,才能做到「小病到小醫院,大病到醫學中心」。編寫指引文字應淺顯易懂,不要產生誤解,如「痛」,就分爲刺痛、悶痛、鈍痛等,逐一說明清楚。

劉淑瓊表示,該指引發布後,因無強制力,民衆仍保有就醫自由,畢竟每個人健康適能,或掌握自己健康程度等都不相同,若只靠指引來改變民衆就醫習慣,仍有許多關卡需要克服。

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呼籲,健保署在面對分級醫療課題時,應依法行政,徹底落實健保法第四十三條,「如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五十的定率收費」,或可採現行定額收費,但需逐年檢討訂出規則,若僅研議就醫指引,卻不具強制力,落實分級醫療將是「緣木求魚」。

張鴻仁指出,衛福部擬製定民衆就醫指引,並增衛教強度,期待民衆改變就醫行爲,這方向是沒有錯,但要減少民衆到醫院急診就醫,「那還有得拚了」。建議衛福部應每年檢視執行成效,滾動檢討。

張鴻仁說,急診壅塞真正問題是急診患者無法入住病房,主因爲護理人員不足,不完全是沒做好分級醫療,因爲許多到急診就醫的病人應該覺得自身病情嚴重,才直赴大醫院急診。再者,臺灣急診就醫方便,且無時間限制,全天提供看診服務,確實少部分人將急診視爲門診之用。

建議比照美國,急診醫師主要收治由救護車送進來的病人,自行至急診的病人至少等待卅分鐘至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