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醫療3/衛福部擬就醫指引 專家憂恐「緣木求魚」

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表示,將研擬民衆就醫指引,依病症選擇適當醫療機構。但專家表示,就醫指引對民衆無強制力,有多少效果仍待評估, 憂心最終恐是「緣木求魚」。本報資料照片

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表示,將研擬民衆就醫指引,依病症選擇適當醫療機構,指引將由專科醫學會與專家共同制定,期望落實分級醫療。總統賴清德也說,民衆版就醫指引提升獲取分級就醫資訊,確保獲得妥適的醫療照護。但專家表示,就醫指引對民衆無強制力,會達多少效果有待評估, 真的能減少民衆到急診就醫「那還有的拚了」,最終恐是「緣木求魚」。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指出,急診壅塞真正問題是急診患者無法入住病房,主因是護理人員不足,不完全是未落實分級醫療,「如果診斷(分級醫療)錯了,處方(改善分級醫療)就不一定是對的」,由於急診就醫方便、沒有時間限制,確實有人將急診當作門診用,但更多到急診就醫的病人,一定是感覺自己的病情並非輕症。

張鴻仁說,衛福部擬製定民衆就醫指引增加衛教強度,期待民衆改變就醫行爲,這方向沒有錯,但真的要減少民衆到醫院急診就醫,「那還有的拚了」,策略會有多少效果,建議衛福部應每年檢視成效。

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說,健保署面對分級醫療應下定決心依法行政,落實健保法第43條「如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30%、40%及50%的定率收費」,或也可以採現行的定額收費,但需逐年檢討訂出規則,若僅是研議就醫指引,對民衆無強制力,落實分級醫療將是「緣木求魚」。

「急診壅塞、分級醫療陷入危機,但危機就是轉機。」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說,衛福部應想辦法解決眼前危機,瞭解民衆就醫需求,若民衆就醫習慣,仍是直衝醫學中心急診室,就醫指引效果有限。她建議,就醫指引應考慮搭配大家醫計劃,並設置廿四小時諮詢專線,直接給予民衆就醫資訊,如果民衆覺得家庭醫師回答親切,願意加入家醫照護羣組,以逐步擴大家醫制度。

劉淑瓊說,衛福部擬定就醫指引需注意3點,首先,一般「小病到小醫院,大病到醫學中心」,但重症、輕症如何區分,有些輕症又是急重症前兆,指引準則須與醫界達成共識;其次,編寫指引文字應淺顯易懂,不要產生誤解,如「痛」這個字,就分爲刺痛、悶痛、鈍痛等,這要如何區分都要說明清楚。最後,指引發布後,民衆仍有就醫自由,畢竟每個人健康適能、或掌握自己健康程度等都不相同,若只靠指引改變民衆就醫習慣,仍有許多關卡需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