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式算力何以“星耀”奪目? 中國鐵塔攜手浪潮雲海揭曉答案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歲月荏苒,鏡頭一轉,從共建共享的跨越前行,到凡有人煙處,皆有通信塔,中國鐵塔已然成立十週年。始於共建,盛於共享,這一路走來,中國鐵塔形成了以運營商業務爲“一體”,以智聯業務和能源業務爲“兩翼”的“一體兩翼”戰略。

充分盤活現有資源,當前,中國鐵塔的“一體兩翼”戰略也亟需分佈式節點支撐。一方面,分佈式計算憑藉成本更低、響應更快、部署更靈活的特性逐漸爲行業認可;另一方面,中國鐵塔擁有的海量數字基礎設施資源也亟待充分開發利用。

前瞻趨勢,率先佈局,早在2020年,中國鐵塔就攜手浪潮雲海開啓分佈式資源池的建設合作,藉助自建資源池和自建管理平臺,實現“雲平臺+雲管”兩層的資源管理和調度。今年以來,中國鐵塔分佈式算力建設頻傳佳音,中國鐵塔自有資源分佈式節點建設項目獲2024年IDC“未來數字基礎架構領軍者”獎項。兩者攜手打造的“中國鐵塔分佈式資源池建設實踐”項目也成功入選中國信通院2024年分佈式算力“星耀”案例。

已有成果令行業矚目,雙方合作背後又有何淵源。爲何中國鐵塔選中了浪潮雲海作爲合作伙伴?分佈式資源池建設意義何在?當前建設進展如何?能夠爲行業提供哪些借鑑經驗?近日,通信世界全媒體記者有幸採訪到了中國鐵塔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葉臻、副院長王江峰、維護室經理王焱以及浪潮雲海首席科學家張東、雲計算方案總監劉健,共同探究雙方合作背後的故事。

資源整合,打造分佈式節點樣板

細數過往,累計承建通信基站超425萬,210萬站址、升級22萬“通信塔”爲“數字塔”、250多萬處新能源設施,一連串數字成果已然成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通信塔”變爲“數字塔”,中國鐵塔已爲環保、水利、應急、國土等40餘行業注智賦能。

將“通信機房”變爲“數據機房”,佈局邊緣算力網絡,中國鐵塔憑藉近100萬個分佈式機房,以及完備的電力供應和維護體系,致力於打造一流的分佈式算力網絡,並積極融入國家算力網絡體系,推動算力的泛在化、隨需化、普惠化。

“當前行業正在探索從集中大型雲到邊端小型雲的演進,鑑於大型的分佈式資源計算管理已經比較成熟,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雲邊端結合以及端側的算力處置和配合調度是未來發展中非常值得關注的技術點。”中國鐵塔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葉臻講道。

隨着“一體兩翼”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鐵塔也適時啓動了分佈式資源池建設項目,目標是將遍佈數百萬平方公里的海量數字基礎設施組建成一張“數字天網”,通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賦能千行百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服務“數字中國”戰略藍圖實現。

提及爲何啓動該項目建設,葉臻院長總結了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於業務特點,中國鐵塔資源分佈全國各地,部分數字塔對外服務面臨着區域個性化需求,分佈式業務邏輯和管理邏輯恰好可滿足用戶要求;二是出於經濟性考慮,分佈式資源池所利用的小型機房多爲屬地分公司購置的綜合樓,可加強對自身資產的有效使用;三是對未來的前瞻性考慮,中國鐵塔資源豐富,未來可能成爲數據採集優勢企業,想要溝通起數據的採集存儲到邊緣傳送再到數據加工,建設中間節點對企業發展將帶來很大便利。

前瞻規劃佈局,實踐步履不停。配合“十四五”建設規劃,中國鐵塔採用分佈式資源池建設的方式,率先啓動了首期以山東、遼寧、湖南爲主的骨幹節點建設,逐步實現“全國一朵雲,兩級多中心”的分佈式雲藍圖設計。

葉臻院長補充道,鐵塔因點多面廣,在分佈式算力構建中已形成多節點的實際形態,未來具有巨大的擴展空間,這也是中國鐵塔獲得上文所提獎項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建的分佈式節點已經投入使用,總部有1個,省市地區已經有6個,形成了‘1+6’的已建成模式。接下來隨着業務的需要,同時考慮經濟性和空間條件,就可以繼續建設和擴容,目前已有方案並且是平滑擴容。”葉臻院長總結道。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目前已經成爲國內通信行業集雲計算、雲原生、大數據、AI、邊緣計算等多元算力於一體,覆蓋範圍最廣、開放兼容性最好、一雲多芯的自有資源分佈式節點建設項目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大規模分佈式節點建設的樣板。

技術創新,一雲多芯點亮算力之光

建設藍圖已繪就,如何建設這一創新項目、選擇誰來建也是項目自啓動之初就極爲中國鐵塔所看重的。

爲何選擇浪潮雲海作爲合作伙伴,葉臻院長坦言,中國鐵塔在採購合作伙伴時,有相應技術要求和能力要求。首先是採購方式合規,採取公開招標的形式。其次是技術能力,考慮到了浪潮雲海自身的技術實力,發展理念以及服務方面的優勢。最後是成本方面,浪潮雲海性價比也具備優勢,最終選擇浪潮雲海作爲合作伙伴。

信賴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在合作展開後,浪潮雲海也抓住機會,成功詮釋瞭如何值得信賴。

步入落實階段,浪潮雲海不僅需要解決單數據中心跨類別多元異構資源統一管理、多數據中心高效調度運維及可持續建設等嚴峻挑戰;還需要針對中國鐵塔的自身特性,基礎設施地域跨度極大、設備數量極多、數據海量且數據類型複雜等,進行定製化設計和開發。

對此,浪潮雲海以可演進的私有云理念,打造了面向未來的“雲數智、雲網安一體化”雲底座平臺,保障中國鐵塔技術架構的升級迭代以及全國數據中心的持續建設。

“從長期來講,浪潮雲海在分佈式雲平臺建設上,根據中國鐵塔的需求與業務特點與葉臻院長團隊開展聯合研究,並且針對性地去做適應性改造”浪潮雲海首席科學家張東講道。在後續落地過程中,浪潮雲海也確實很好地解決了以上問題。

在談及浪潮雲海的建設經驗時,張東分享道,其一,架構演進規劃,按照一雲多芯模式規劃,考慮中國算力情況和挑戰,按照一雲多芯模式規劃,目前是兩芯三芯,將來可能更多,以適應業務發展。其二,分層解耦設計,在平臺層等按照分層解耦模式設計,建強算力底座,後續可承接PaaS服務、偏AI服務等,此外還可保證各層變動時對其他層影響最小,架構有足夠的靈活性。其三,新技術規劃落地,面向未來規劃很多新技術落地,在網絡層、分佈式等方面可做技術創新,整體在應用價值、技術領先性方面實至名歸。

協同合作,以開放兼容綻放多元光芒

不止於分佈式雲資源平臺的建設,中國鐵塔還具備統一雲管平臺。中國鐵塔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江峰介紹,通過統一的雲管平臺,中國鐵塔實現了對各省資源池已建成的6個節點的統一管理、統一監控、統一調度和統一運營。資源在哪裡、有多少、誰在用,可做到一覽無餘,並且全由自身掌控,實現了資源高效和精準利用。

由此可見,在對分佈式資源池進行建設開發的同時,中國鐵塔也在積極進行高效管理和協同,充分發揮分佈式資源池價值。

談及未來新建分佈式節點時,王江峰副院長表示,再進行新建時,雙方將進行統一的節點建設規劃,同時還將考慮每個省地市的具體資源環境和業務需求,統一做好進一步擴展。

與此相對應地,浪潮雲海已具備幫助用戶完成一雲多芯平滑升級改造的能力。憑藉優勢硬件平臺資源,獲取了行業最全的算力基礎模型數據庫,其可實現等價算力調度;其還可以基於動態變化的業務需求和不同硬件配置,爲用戶評估算力承載能力,優化資源使用。

業務需求與服務能力相契合,開啓了中國鐵塔和浪潮雲海的合作篇章。在採訪交流中,筆者也發現了促使雙方長久合作的潛在動因,即雙方都秉持的開放兼容理念。

正如葉臻院長所說,中國鐵塔IT建設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開放,在選擇合作伙伴上均是採取公開招標方式,即使是現有的固定合作伙伴,如果項目具備開放條件,依然選取公開招標方式,做好平滑替代準備。

浪潮雲海亦是如此,張東坦言,開放融合也是浪潮雲海一直秉承的理念,這不僅是產品開發的理念,也是生態合作的理念。這些年來,浪潮雲海秉持開放的態度,在支持自家硬件的同時,也希望去支持全行業所有主流的各種處理器。

在已有良好合作態勢的基礎上,也讓我們對雙方的未來合作產生更多期待。面對當前邊緣計算能力逐漸增強、“AI+業務”的確定性趨勢,雙方在探索雲平臺的智能化運維和新業務方面也透露了各自的看法。

葉臻院長認爲,中國鐵塔目前所做的大模型是基於智聯業務的高點視頻視覺大模型,其餘業務爲行業模型。因爲通用模型算力要求高且沒必要家家都做,所以中國鐵塔將繼續專注打磨行業模型。在分佈式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鐵塔也專門設有人工智能組,去關注和研究問題。

以雲作爲優點長處,張東表示,雲是支撐一切業務的平臺,一方面,雲要支撐各種各樣的智能化算法,對國內國際不同的GPU及多元多芯多模情況在雲平臺裡做支撐,配合內部其他軟件形成生態,更好地支撐應用。另一方面,要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雲自身,在雲的運維和管理過程中,開發智能化問答、決策建議等功能,未來還將研究故障提前預警預測技術,將成果應用到平臺裡。

展望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中國鐵塔將繼續圍繞新基建、空間數智化治理、人工智能、邊緣算力網絡、低空經濟等多個方面展開部署研究,浪潮雲海雲平臺將繼續以可演進理念尋找合作點。期待未來雙方繼續強強聯合,加速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