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煥新
非遺好物好看、好吃、好聽、好玩、好用,既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也能體現傳承人和創作者的深厚文化內涵與精湛製作工藝。越來越多非遺好物正以不同方式走入大衆視野。
非遺越來越會“玩”了!它不僅可以是博物館裡的“高大上”,也可以是唾手可得的“小確幸”,可以通過“茶館+非遺”“書店+非遺”“商場+非遺”點綴日常生活;還可以搞跨界、出聯名,輕鬆拿捏年輕人的喜好,變身時髦又有品位的代表。它是鄉村振興的法寶,也是傳遞文化的使者,中外遊客都有愛上它的理由。
當下,越來越多非遺好物正以不同方式走入大衆視野。文化和旅遊部近日啓動二季度“非遺煥新購物月”,各地緊扣煥新主題,依託本地非遺資源稟賦、地域文化特色,組織開展多樣化、差異化的非遺促消費系列活動,豐富優質非遺產品和服務供給,創新多元消費場景,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
跨界“出圈”
非遺好物好看、好吃、好聽、好玩、好用,既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也能體現傳承人和創作者的深厚文化內涵與精湛製作工藝,深受市場認可與消費者歡迎。在今年一季度的“非遺年貨購物月”中,非遺產品成爲年貨市場的暢銷品,據抖音等平臺統計,活動期間非遺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33%。
古老的非遺正以全新的姿態擁抱新一代消費者。在二季度“非遺煥新購物月”啓動活動現場,老字號回力鞋業的展臺被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圍住,吸引他們的是外形各異的球鞋。崇明土布、東陽竹編、羌族刺繡等傳統非遺元素的融入,把一雙雙普通球鞋變成了潮流單品。
宋天頤是上海美術學院的教師,也是學院與上海回力鞋業“非遺100+創新運動設計”項目的負責人,她發現這幾年消費者越來越認可傳統文化,特別是年輕人發自內心喜歡“國潮”產品,這爲非遺的跨界“出圈”提供了契機。宋天頤說:“我們將用100項中國傳統非遺技藝與運動產品進行創新融合設計,形成100款跨界設計產品,其中的10%將推向市場,預計今年會在門店設立專櫃,並在線上平臺同步開闢非遺創新設計產品專區,將當代消費者的敘事語境與非遺創新設計產品進行鏈接,提升非遺的活態傳承,豐富和提升品牌的設計理念。”
浙江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葉晶晶也察覺到了年輕消費者的消費潛力。去年,一部影視劇《永夜星河》熱播,男主角頭戴螺鈿元素髮帶,讓這項非遺技藝着實火了一把。博物館趁勢推出的影視劇聯名文創產品被搶購一空。“聯名的方式讓非遺技藝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在年輕人中迅速‘破圈’。我們要堅持文化傳承與產業提升並重,持續探索活態化傳承、影視化傳播等方向。”葉晶晶說。
當非遺元素融入運動鞋、護膚品、戶外裝置等產品領域,跨界而來的非遺好物既承載了中式美學的文化內涵,也反映了時尚審美的現代理念,結出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累累碩果。
雙向賦能
浙江杭州解百商場毗鄰西湖,周邊交通便利,人流密集。來到商場A座4樓,以紅牆、灰磚營造出的古樸雅緻空間讓人立刻安靜下來,這裡是“解百1918”非遺茶空間,由兩個品牌茶室、1918國貨館以及多個非遺手作體驗區共同組成。
杭州解百商場營業二部工作人員葉軍華介紹,去年8月商場進行調改,爲了給商場引流,決定在經營業態上增加文化內涵,於是打造了非遺茶空間,兩家茶室提供各種中式茗茶,並邀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將傳統制茶技藝和茶文化帶到日常消費活動中,非遺茶空間還融入天竺筷、西湖綢傘、剪紙、制香、皮紙芯燈等非遺代表性項目,讓茶文化與非遺技藝相得益彰,爲顧客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葉軍華說:“現在很多消費者會特意來打卡,我們還配備了專業的講解服務,讓外地遊客也能深入瞭解和體驗杭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曉風·明遠書院地處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杭州城市公園,到這裡除了買書,還能體驗紅茶製作、雕版印刷等非遺技藝,購買非遺文創產品。書院工作人員祝麗萍介紹,“非遺+書店”豐富了原本的經營業態,擴大了消費羣體,增加了書店營業收入。
近日,“解百1918”非遺茶空間和曉風·明遠書院雙雙入選浙江省級“非遺茶空間”。打造“非遺茶空間”是浙江省爲促進“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人類非遺項目系統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進行的全新探索。圍繞傳統制茶、茶習俗、茶禮、茶器、茶點、茶服等與茶相關的非遺項目,依託茶事活動空間及茶園、茶場、景區、街區等周邊環境,以非遺展示、體驗、交流服務爲業態,突破傳統邊界,打造集生活風貌、審美意趣和人文精神於一體的文旅消費新場景。
推動業態融合,非遺走入茶館、傳習所、民宿、酒店、書店、商業綜合體,實現相互成就、彼此賦能,以新品類、新美學、新場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爲非遺系統性保護與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動能。
中外共賞
如今,人們到鄉村旅遊,不僅想在綠水青山中走一走,還越來越希望感受獨特的鄉土文化,廣袤鄉村孕育出豐富多彩的非遺技藝,成爲鄉村旅遊的全新吸引力。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是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這裡有400多家鄉村民宿,去年接待遊客400多萬人次。徐丹是紫茗山莊民宿的主理人,她介紹,民宿由農家樂轉型而來,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民宿的內部環境、外觀設計、服務細節等不斷提升,從2023年開始明確非遺主題民宿定位,邀請綠茶製作技藝(紫筍茶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鄭福年開設工作室,向住店客人展示陸羽《茶經》中記載的製茶工藝,並指導遊客動手體驗製作茶餅的過程。徐丹說,民宿不僅在房間佈局上圍繞茶文化做文章,還開設了採茶、品茶、製茶等一系列研學課程,店裡基本都是回頭客,圍繞非遺開展的文化體驗是特別的加分項。
“隨着旅遊經驗不斷豐富,人們更加希望去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體驗,非遺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將持續放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雲表示。非遺通過與鄉村傳統文化產業、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從消費端促進供給端效率和水平提升,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助力。
除此以外,各地也在積極推動非遺相關產品和體驗進景區、進街區,探索文旅融合新場景,豐富消費者旅遊體驗。今年“五一”假期,福建泉州推出宋風古韻奇妙遊,包括提線木偶版《哪吒鬧海》、提線木偶玩轉AI機器狗等多項活動;北京朝陽區在5月推出“宋韻雅集——751漢文化節”,集合汪滿田魚燈表演、古風市集、非遺工作坊等非遺相關活動。
獨具魅力的非遺不僅贏得了國內消費者的喜愛,也成爲外國遊客瞭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名片。葉晶晶說:“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現在每年可接待1萬多人次外國遊客。從博物館離開的外國遊客基本沒有空手的,都會買一些產品作爲來中國旅遊的紀念,當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我們的非遺產品和技藝就會成爲象徵中國文化的符號。”(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