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打開文旅融合新空間

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有望迎來一波旅遊熱潮。其中,“非遺+文旅”作爲融合新形態,因傳統文化魅力與巨大市場潛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非遺+文旅”取得不俗的成績。數據顯示,全國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各地累計建設非遺工坊6700餘家。例如,山東省濰坊市依託“世界風箏之都”城市IP,建成十笏園非遺空間、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等體驗基地,推動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等相關產業快速壯大。又如,雲南省普洱市創新融合“非遺+節慶”,打造“傣族潑水節+茶山探秘、古法制茶”等特色旅遊場景,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還有的地區將非遺技藝與生態研學深度遊等巧妙融合,擦亮當地的非遺印記品牌。2023年出臺的《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支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遊、紅色旅遊、冰雪旅遊、康養旅遊、體育旅遊等結合,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美食節”等活動,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

不過,在“非遺+文旅”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區域發展不均衡,中西部非遺資源整體開發率較低;產品同質化嚴重,不易形成持久吸引力;傳承人老齡化問題突出,非遺技藝面臨失傳風險等。接下來,要從政策、產業、企業等層面入手,讓非遺與文旅實現深度融合。

政策方面,強化區域文旅融合發展機制。建立跨省非遺文旅資源共享平臺,制定資源開發負面清單和分級保護制度,建立數字化標準體系。完善資金扶持體系,設立非遺文旅專項發展基金,鼓勵更多企業、社會組織投入資金支持非遺保護傳承與文旅發展。加大非遺文旅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非遺新生代培養計劃”,推進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發展,探索“非遺經紀人”制度,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產業方面,推動產業數字化。建設非遺數字資產交易中心,開發AI創作平臺,支持非遺IP運營以及衍生品開發,打造數字非遺館。推動產業集羣化,建設集非遺工坊、數字實驗室、電商直播基地於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建立非遺原材料數字化溯源系統,實現供應鏈升級。推動產業差異化,深入挖掘區域非遺文旅基因,明確地區文旅市場定位,探索研學、康養、節慶與非遺融合的文旅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文旅”融合發展新形態。

企業方面,推進產品多元化。鼓勵非遺項目產品開發與創新,通過與現代藝術跨界聯名,拓展產品供給,讓“非遺好物”成爲文旅消費亮點。強化品牌化運營,通過打造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市場影響力的非遺品牌,增強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緊跟時下消費需求,將非遺與現代生活方式、審美標準相結合,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新場景,讓其可知、可感、可體驗。(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