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變後花園 克難社造發光
高雄市鳳山區生明社區「後花園」,已成社區聯繫感情、舉辦活動重要據點。(潘天祐提供/任義宇高雄傳真)
高雄市鳳山區生明社區荒廢空地,經歷2年多的改造,已成爲社區居民活動的「後花園」。(任義宇攝)
高雄市鳳山區生明社區動員近百人,着手改造「後花園」,徒手種出花園中的花草。(潘天祐提供/任義宇高雄傳真)
動員令─高雄市鳳山區
位於陸軍官校、陸軍步校及中正預校間的高雄市鳳山生明社區,以在一江山島戰役殉國後獲追晉少將的王生明將軍爲名,過去是充滿軍服、軍事用品店,在時空環境變化下,以往熱鬧景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逐漸凋零老化的老兵與軍眷,社區更出現多處廢棄設施,成爲衛生與治安上的潛在危機。直到社區發展協會帶動下終於有了轉機,不但將廢墟變成社區聯絡情感的「後花園」,還屢屢獲獎,已成鳳山社區營造成功典範。
生明社區以一條700公尺長的「王生明路」爲骨幹,道路中段小巷弄內、近1分地的生明社區「後花園」,過去是郵局舊宿舍,在人員搬遷後閒置多年,淪爲堆積垃圾的髒亂點,不僅蚊蟲孳生、影響環境衛生,更有吸毒等治安人口出入,成爲居民避之唯恐不及的陰暗死角。
熱心志工合作拚2年
髒亂的環境,讓久住於此的潘天祐、蔡久雄、林景煌等人看不下去,2005年接手停擺多年的社區發展協會,由蔡久雄擔任重啓後首任理事長,先與老舊宿舍地主國產署簽約認養並拆除老舊建物,再動員居民親手改造社區。
現任理事長潘天祐回憶,原本這塊土地只能用「一片狼藉」形容,因爲經費有限,社區熱心志工從清除垃圾開始,接着找來二手或回收材料一磚一瓦鋪出步道,所有物料都採人工搬運、施工,再一花一草從幼苗開始栽種,歷時2年,終於打造出「後花園」雛形。
有人爲整修受傷住院
參與改造的志工阿嬤胡陳金葉回憶,改造過程十分克難,志工團隊得先透過資源回收換取資金,才能籌得足夠建物拆除經費,併購買必要的材料與工具,也有不少人自掏腰包,或捐出家中不要的材料投入改造;同樣參與改造的馮愛娜、陳秀琴也提到,團隊中很多人爲了讓社區更好,過於投入整修而不慎受傷,還好都沒有大礙。
從蔡久雄接下理事長一職的林景煌則透露,社區志工投入狀況超乎預期,曾有位女志工過於投入,老公受不了跑到協會辦公室拍桌大罵「老婆都跑來你們這,家事都不做!」經過一番解釋,隨後也認同協會理念,夫妻倆都親身投入改造行動。
對於成果,潘天祐說,所有辛苦終於在2009年開花結果,除獲頒全國十大優等社區,更因連續10年獲高雄市環保局空品淨化區優等,已成模範社區,所得獎金不僅可減輕協會負擔,讓高齡志工團不必再辛苦撿回收,也讓其他社區、各級學校爭相到「後花園」參訪,並透過舉辦各式活動,讓社區感情維繫更緊密。
林景煌透露,改造過程有苦有累,他與潘天祐在催生「後花園」時,都曾摔倒受傷,甚至住進加護病房、一度情況危急,但也無意間凝聚起社區共識與情感,是除了獲獎外最難能可貴之處;陳金葉等志工團隊也說,雖然勞累艱辛,但看到社區裡原本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角落,搖身一變成了蟲鳴鳥叫、還可聯絡感情的「後花園」,內心無比驕傲。
鄰居互動變得更熱絡
在花園旁販賣軍用皮鞋的顏老闆指出,生明社區隨人口外移、老化,過往盛況雖已不復見,但在社區成功改造後,周邊鄰居互動變得更爲熱絡,整個營造過程確實讓居民重拾過往的活力。
高雄市議員李雅靜對生明社區的改造成果表示佩服。她指出,黃埔周邊社區受到老兵凋零、眷村搬遷及精兵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逐漸沒落。未來,她將持續思考如何將這座新誕生的公園與黃埔新村的歷史文化場域整合起來,打造一條從歷史走向生活的文化綠帶。
立委許智傑回憶,過去他擔任議員期間曾利用建議款讓生明社區成爲鳳山社區營造的起點,這地方具有濃厚的黃埔精神,並保有眷村氣息。透過改造髒亂點,融合黃埔新村的歷史底蘊,不僅美化了生明社區,更激發榮民伯伯與原眷村戶的光榮感,讓當地感情緊緊繫
在一起。
動員令─高雄市鳳山區
● 人口數:約35萬4173人(至2025年7月底)
● 土地面積:26.7590平方公里
● 古地名:埤頭、陂頭
● 鳳山區長吳茂樹的一句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把事情做好。
● 知名人物:蕭泰然(音樂家)、侯孝賢(導演)、朱天心(作家)、朱天文(作家)、孫協志(藝人)、許銘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