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書發佈了陽謀

飛書在7月開了可能是整個2025最重要的發佈會。

其實發佈會倒沒什麼好講,場面盛大,賓客雲集。因爲此前幾次,飛書已經開了小範圍的地區發佈會,有些產品上的新東西都陸續的講了,這次算是做了個整體的亮相。

但飛書發了個最重要的東西,我感覺值得一講。

很多人可能會意外:飛書的多維表格,已經可以在企微,即將在釘釘裡使用了。

具體不介紹了,但我很想下個結論。

飛書這個策略,幾乎可以算是,整個中國互聯網商業歷史上,最出名的陽謀之一。如果這個策略實施的結果很好,那麼就去掉“之一”。

先說產品。

我寫了那麼多關於飛書的文章,原因是,飛書的產品在我心裡,真的做得好。

我可以在任何場合,大大方方的承認,我是飛書的自來水。

上一次我誇讚飛書,是這麼說的。

這段話我講了好久了,稍微展開一下。

拋開IM,飛書和釘釘其實是在一個衚衕裡。

我覺得這也是謝欣在採訪裡講飛書領先釘釘而對企微閉口不提的主要原因。一來不要得罪企微,二來飛書跟企微在未來也確實沒有任何交集。

從工具的角度,飛書一直都在致力於做出更好的產品。以前,這是飛書的差異化競爭點,現在,這是飛書的金箍棒。

飛書之所以不遺餘力的力推多維表格,因爲這個產品看上去是工具,其實是個更好的協作系統底層。通過這麼多年的探索,我想已經飛書解讀清楚了中國企業的最關鍵場景:一是生產力,二是流程協同。IM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個溝通工具,它屬於協同的一部分,但其實並沒有護城河。對中國絕大多數的用戶而言,飛書釘釘企微其實都不是必選項,只要有微信就夠了。無招曾經一度認爲規模和網絡效應能夠突破這個天花板,所以他那麼激進的去做增長。但對不起,這個事情所有的玩家,包括企微,最後還是都要看微信的臉色。

多維表格做到現在,已經明確了自己的使命。office最核心的產品就是excel,原因是excel才能承載最複雜的業務場景。等量變換到飛書,多維表格已經可以通過最簡單的操作,建立數據庫和流程,然後把個人生產力的結晶,有序的呈現給組織——最關鍵的是,這個構建和呈現的動作,纔是現代企業最常用的場景。或者你換個角度來思考也可以:做好了文檔工具,飛書可以從職場角色上切割用戶和企業IM的聯繫;做好了多維表格,飛書可以從職場管理角度切割企業用戶和其他產品的聯繫。

飛書對產品的整體思考,是戰略級的領先,並且領先到了幾乎是用戶生產力協同場景顆粒度的級別。

所以。

從這個角度講,飛書在7月突然官宣做應用市場上架殺入競對基地,既是產品力的自信,也是一個聰明的突破手段,更是源於對自己定位的真實認知——如果飛書本來就不是一個企業內外交流的IM定位,那麼作爲生產力套件去接入別的IM,是一個很順暢、自然的選擇。

這個決策的反面,是給對家實打實的出了一道難題:

接入飛書,意味着給出了被飛書戰略突破的口子。不接入,隨着飛書的文檔生產力套件越做越好,自己的投入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用戶可以自己作選擇,沒有護城河的產品總會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飛書高明的地方正在這裡。一方面拿出新姿態,並不視企微和釘釘爲對手,但它這麼做下去,又確實影響了用戶的認知。企微和釘釘互相之間,又沒法不把飛書視爲對手,接不接招,都尷尬。更何況企微和釘釘之間,接入飛書,對另外一家,又都是一種全新維度的打擊。

你說這還不算是陽謀嗎?

第三個關鍵點是,謝欣在晚點的採訪裡又說,飛書想做office。

飛書在過去的幾年裡,歷經了幾道險關。

一開始是用戶數的壓力,畢竟釘釘、企微已經在這之前搶佔市場了。

然後是營收的壓力,飛書就算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人比,字節集團的整體營收能力在這裡擺着。

顯然,謝欣也是針對性的,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前者另闢蹊徑,保留了飛書三分天下的一隅之地。後者務實,讓飛書拿出了整個中國toB業務最快的收入增速和最大的收入規模。

但交出一份給別人看的答卷,和真的做到令自己滿意,是兩回事。

字節內部,也一定相信,某些天花板,其實是可以用能力來打破的。

所以現在飛書把自己的市場,從toB協同辦公系統,升級到Office市場。在想象力層面,已經贏了太多。

飛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作爲釘釘企微的對標物被評價。這個評價角度,當然很不利。三個產品看上去是一個賽道,但他們的源出的區別反而很大。企業微信顧名思義,是騰訊對微信產品在企業級場景下的擴展。釘釘承載的是阿里集團在來往失敗後,在企業端的業務思考,本質是對C端流量產品的追求;之前踩着千牛在中小微企業場景的成功,想再次複製成功經驗。飛書則是字節的內部工具孵化。

可以這麼講,騰訊是踩着toB的勢頭給微信找了個新場景,阿里是想要一個流量入口,反而只有飛書,在一開始,就是奔着圍繞內部協作創造一個更好的生產力套件去做的。

前面我也講過了,飛書其實又不想在一個未來時空裡跟這倆進行拉扯。如果你們聽過那個著名的八卦,應該就能理解。飛書的產品改版,一度奔着瀏覽器的方向去做——跟IM比,聰明人應該知道瀏覽器的未來是什麼。

現在看,謝欣說飛書想做的是office,應該是真的想清楚了。從產品角度,飛書確實比另外兩家,更像office。從業務角度,飛書總歸要走上自己的路,而非在泥潭裡纏鬥。從方向角度,在中國做好了一個企業IM,能賺很多錢嗎?釘釘也沒賺到,企微也沒賺到,飛書爲什麼要在這個死衚衕裡爭這三瓜倆棗呢。

把視角再擡高一寸,企微和釘釘,都不可能以IM的身份進入更大的海洋。但飛書早就開始在海外同步做了Lark,要承載這麼大的市場,中國質地的office套件,是不是更憑添一份資格?

一語之間,飛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賽道。對另外兩家而言,則留下了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