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書的下一個戰場,是老闆的“控制慾”
最近字節內部員工開始私下討論一個新功能:"爲什麼飛書個人主頁突然讓+1能看到每週寫了哪些文檔和表格?"
據「市象」瞭解到,近期,飛書正在內部員工灰度測試"個人動態"功能,在員工開啓訪問權限後,管理者可以看到下屬近期的所有表格、文檔等工作進度,以及面試記錄、差旅記錄等信息。換句話說,在權限範圍內,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員工的工作進度情況,整個組織的"透明度"在進一步提升。
有人認爲,這次灰測其實寫了說明文檔,強調不會突破既有權限,沒那麼誇張;但也有人質疑,從功能設想到上線,核心邏輯仍是單向可見,本質上在縱容管理者的"上帝視角"。
此前有飛書用戶對「市象」表示,leader閱讀權限具體要看企業的權限設置,上級一般看不到聊天記錄,但能看到員工的離職文檔、上下班打卡時間及地點、以及加班時長。對員工來說,這次相對詳盡、透明的"個人動態"功能需要時間適應,工作信息公開意味着可能面臨的更高監督強度,而員工往往希望能保留更多的個人隱私。
對飛書而言,變化背後可能是產品定位的微妙轉折——在協作層面的紅利見頂後,它試圖把抓手延伸到管理效率,只不過,效率的對象,從工作流程,變成了員工本身。
01 飛書正在擴"老闆的邊界"
據瞭解,這一增強下屬可見性的功能尚未全面放開,仍處於灰度階段,更像是飛書在"治理產品化"方向上的一次內部試探。事實上,早在此次新版內測之前,飛書就已悄然配備了不少"管理者視角"的工具。
除基礎的考勤審批等功能外,有管理者展示的飛書後臺截圖顯示,管理者能清晰看到組織不同成員的最近活躍時間、消息是否活躍、發送消息數、創建文件數、創建日程數、創建任務數、參與會議數以及會議時長。此前有用戶表示,有企業正在將飛書文檔活躍時間、飛書活躍時長等信息納入員工考覈指標。
有飛書用戶表示,註冊飛書後公司可通過飛書開發者平臺開發應用,該應用可授權公司管理者獲得員工的用戶ID,進而可獲取個人的羣聊及話題ID,員工的羣內聊天消息可以被記錄。但除重大情況外,一般企業不會查員工的聊天記錄。
當「市象」向飛書智能顧問提問管理者如何進行員工效率管理時,飛書給出了一批產品功能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公共日曆、雲文檔、在線表格、員工彙報。
藉助上述工具,管理者能實現從早到晚的員工監督工作——開工時通過公共日曆跟進項目進度,並要求團隊共同維護,制訂日程;在支持200人同時在線編輯的雲文檔與在線表格中透視工作結果;最後利用飛書的彙報功能,管理員工的日報、週報以及月報。
針對不同行業,飛書能給出對應的員工管理建議。例如針對側重銷售的地產行業,飛書提示可以針對不同員工,搭建月度銷售額、成單量、回款明細表格;針對不同門店,搭建客戶關係、客戶意向、客戶價值、銷售跟進管理表。
這些數據不僅能生成可視圖供管理者一目瞭然,也能在更新時第一時間通知管理者,針對跟進狀態設置超期提醒。此外,管理者可通過智慧考勤功能,監督外勤員工的出勤情況,減少舞弊行爲。
這並非飛書組織洞察工具的全貌。飛書官網介紹顯示,在飛書企業版及專業級、旗艦級商業版中,管理員可以在成員異常功能中配置異常規則,以便於檢測成員的異常行爲,如多次導出文檔、切換賬號、頻繁在飛書中截屏錄屏等。
對員工來說,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高度透明的管理工具。社交媒體上流傳着多種員工應對飛書監管的小技巧,例如,不要將聊天消息撤回,而是應該重新編輯;個人對話不要在飛書企業號發佈,而是應當儘量選擇微信。
在管理者權限上升的同時,員工的安全感如何釋放?這或許是飛書管理權限擴張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地方。
02 用釘釘的路子擴圈?
從員工活躍度洞察到個人動態信息,飛書近期的產品演進路徑,某種程度上正在靠近釘釘此前的方向——以管理者視角重構協同辦公軟件的核心價值。
此前,釘釘側重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視角,飛書更側重自下而上的員工視角,定位於企業效率提升工具。海底撈首席技術官周浩運曾表示,過去海底撈以自有算法預測銷售數據及排班管理,自從使用飛書後:"從原來拍腦門到現在全流程有留痕,並且把效率提升了。"
而現在,二者的差異正在縮小。從會議紀要、智能助手到表格,雙方都在建設大而全的一站式企業管理解決方案,釘釘正在效仿飛書強調多維表格能力,而飛書則越來越向組織管理工具靠攏。
背後是二者競爭的白熱化,近年無招回歸後,釘釘重回創業。從功能看,釘釘推出AI表格,競爭飛書的標杆功能多維表格,雙方也都大力吸引第三方開發者,嘗試在生態打開局面。
飛書則對釘釘在AI產品功能上的追趕不以爲然,今年7月10日,在接受《晚點LatePost》採訪時,飛書CEO謝欣語出驚人:"飛書多維表格比釘釘領先至少12個月。"
從客戶競爭看,飛書與釘釘早已發起客戶爭奪戰,釘釘從飛書手上搶來了百世快遞、微脈等品牌,飛書則從對手手中搶來了伊芙麗、好想你等。
飛書在產品功能層面並不遜色,真正的分野在於,其"管理工具"這一定位尚未在企業管理者心中建立起足夠強的"老闆視角"心智。
這樣看,"個人動態"本質上是一個人效儀表盤,爲管理者提供一目瞭然的洞察:誰在做什麼?進度如何?產出是否匹配崗位?對大型組織而言,業務線複雜、團隊層級繁多,"可管可控"早已是准入門檻,而非加分項。
此舉一定程度上精準對焦企業級市場的痛點:在效率工具賽道"卷"無可卷後,憑藉"管理可視化"撬動大客戶,爭取更高的客單價與續約率。
不過,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從"去層級、去中心化"的協作工具,到強調"監督與可控"的管理中樞,這可能淡化飛書的早期基因。這種轉向可能與其核心用戶羣——注重敏捷與扁平化的創新企業——的文化相悖。
畢竟,對員工而言,"個人動態"帶來的透明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便於目標對齊與資源協調;另一方面,高度透明的工作痕跡可能引發"被過度監控"的焦慮。部分飛書用戶反饋,他們更希望保留隱私邊界,而非讓每一份文檔、每次出差都成爲"被考覈"的證據。若過於強調"管理可視化",可能讓員工陷入"如何顯得更賣力"的內卷陷阱。
顯然,下一步,飛書需要在明確場景與權限邊界上下功夫,既滿足管理者的"上帝視角",又避免員工陷入"全景監獄"。這場信任與治理的再協商,不僅關乎飛書的品牌心智,更將決定其在企業服務市場的終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