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業績向好 59家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約4.7%

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59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超7600億元,同比增長約4.7%;淨利潤近300億元,較去年同期水平實現翻倍式增長。其中,超六成公司實現盈利,盈利企業的數量和規模均顯著提升,行業呈穩步回升勢頭。

從市場格局看,頭部公司位置穩固。泰康人壽、中郵人壽、信泰人壽分列保費收入前三名,其中泰康人壽以1309.73億元穩居榜首,中郵人壽緊隨其後,收入突破千億元且同比增長12.07%,勢頭正勁。銀行系壽險公司表現不俗,建信人壽、農銀人壽保費同比增幅超過20%;外資系大都會人壽大步向前,增速超50%。此外,北京人壽、國富人壽等公司增幅超20%,展現了追趕勢頭;橫琴人壽、中華聯合人壽等則因渠道和產品調整出現20%以上的下滑。冷熱不均的態勢依舊明顯。

盈利榜上,泰康人壽以百億級淨利潤領跑,中郵人壽淨賺51.77億元排名第二,工銀安盛、中意人壽、中信保誠均實現超10億元淨利,且中信保誠實現了由虧轉盈,表明利潤修復的廣度和深度正在同步增強。

從全行業情況來看,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保險業(含上市險企)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74萬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2.77萬億元,同比增長5.4%。

業績飄紅的背後,投資端回暖功不可沒。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去年底以來,權益市場持續回升,不少險企加大股票和基金配置力度,綜合投資收益明顯改善;同時,“報行合一”新規壓降渠道成本,險企主動調整產品結構,減少高成本低價值產品,增加分紅、萬能、投連等彈性較強的產品,降低了負債成本。投資收益和費用優化雙輪驅動,讓不少險企利潤曲線向上翹起。

行業負債端進入“再定價”時代。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研究值已降至1.99%,連續兩季度觸發上限調整機制,分紅險、萬能險等的定價利率也同步下調。業內專家認爲,這意味着行業在產品端迎來新一輪結構調整,預定利率下調既能緩解利差損壓力,又有助於提升新單盈利性和銷售積極性,爲公司和客戶構建更加穩健的利益格局。

在行業整體回暖的背景下,中英人壽也交出一份穩中有進的答卷。上半年,該公司預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42.68億元,同比增長31%,淨利潤6.81億元;期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305.83%、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217.4%。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今年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業績的回暖,是行業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標誌。淨利潤翻倍增長、虧損面收窄,反映了行業在投資端改善與費用優化的雙重作用下加速修復。頭部公司憑藉規模、品牌、渠道等優勢持續做大做強,中小公司則必須在資本實力、治理結構和投資策略上加快轉型,否則分化局面仍將延續。

展望下半年,陳輝表示,壽險行業仍將面對低利率常態和優質資產稀缺的挑戰。縱觀市場,行業要保持增長韌性,必須在資產負債管理上下更大功夫——既要用分紅險等“彈性負債”優化久期和資金成本,也要提升投資研究與風險管理能力,把握權益和另類資產的結構性機會。同時,要順應客戶多元化需求,加快產品與服務創新,推出涵蓋養老、健康、財富管理等全生命週期的綜合方案。在這一過程中,資本充足、經營穩健的機構有望憑藉紮實的償付能力和現金流優勢,在新一輪競爭中佔據主動。(經濟日報記者 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