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就業-非農新增資料這麼重要 那麼不準

非農就業資料,實際上涵蓋超過1億5,000萬勞動人口,涉及工業、建築、服務業等幾乎所有生產性活動。圖/美聯社

8月初,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發佈7月份非農就業新增人數爲7.3萬人,7月份失業率稍增爲4.2%。然而對5月和6月的非農就業數據進行了罕見的下修:5月從14.4萬人大幅下修至1.9萬人,6月則從14.7萬人下修至1.4萬人。樂觀的經濟也瞬間凍結。

此結果點燃了美國總統川普的不滿情緒,川普總統認爲資料造假,因此行政命令開除勞工統計局局長。其實之前,川普就認爲該局長「僞造」就業數據以提高賀錦麗的勝選機率,而此次讓聯準會緩降息,破壞川普的經濟佈局。

非農就業資料,實際上涵蓋超過1億5,000萬勞動人口,涉及工業、建築、服務業等幾乎所有生產性活動。對市場而言,新增就業不僅是衡量經濟的核心數據,更是利率、匯率和資本流動的指標信號。一個比預期強勁的報告,可能讓聯準會延後降息,推高美元並壓低股市;而疲弱的數據,則可能導致資金涌向債券,並促使政府推出刺激政策。

外界或許誤以爲美國統計如此成熟,非農就業數據應該精準無誤,然而,實情遠比想像複雜。但最大問題出在「企業調查」無法即時涵蓋新成立或倒閉的公司,因此統計局須透過「淨出生/死亡模型(Net Birth/Death Model)」的預估工具,估算未在樣本中出現的新企業新增、或流失的就業人數。模型基於過去趨勢推估,但無法即時反映經濟突然轉折,如金融危機、疫情爆發、或大型企業裁員潮。當模型錯估方向,就容易導致大幅修正。

此外,每月初步公佈的數據,乃基於統計樣本的快速估算,無法納入全部企業資料。真正更完整的數據,來自較晚纔有的QCEW(Quarterly Census of Employment and Wages),即勞工部門每季從失業保險繳費資料獲得的「實際就業資料」,但落差長達數月。因此,非農數據需在後來幾個月內「回補修正」,彌補最先模型的誤差。

這種時間差與方法錯配,便造成「初估誤差」與「延後修正」的長期困擾。這樣的統計機制,在現在AI時代已逐漸顯得不合時宜。

另外,川普開除勞工統計局局長此舉也引發外界熱議與學界關切。一方面,若勞工部連續兩月高估就業近20萬人,也凸顯內部模型與程序確有結構性問題。此風波,既是政治鬥爭的火花,也是技術體系必須正視的危機。

改進之道,就是應該強化即時資料的取得與運用。過去依賴樣本調查與歷史趨勢預測,但如今科技早已進步。美國政府可考慮開放串接大型企業薪資系統、即時發薪記錄、稅務登記數據等新型態數據,讓統計有更實時的基礎。且若能與財政部IRS資料、各州就業保險登記動態整合,將大幅減少對模型預估的依賴。目前QCEW資料約滯後五個月,但技術上完全可縮短至兩個月內。只要政策允許企業加速上傳薪資與稅務資料,並增加勞工統計局與稅務機構協同,非農報告便能更快取得真實資料交叉覈對,減少誤判空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