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夏季高峰缺電? 李敏:「2025年起,每年夏天都會缺電」

▲今年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除役,學者認爲2025年夏天起,每年夏季夜間用電高峰,都將面臨緊急限電危機。(圖/記者陳詩璧攝)

記者陳詩璧/臺北報導

5月17日臺灣核電歸零,進入非核家園,第一關要面對的夏季用電,清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直言,從今年開始,每年夏天傍晚5點到晚上7點都將面臨缺電問題,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從臺電公佈的資料換算,發現2024年白天加晚上電力備載低於10%的天數達119天,2025年核電除役後,每年夏季夜間用電高峰,全臺將陷入緊急限電危機。

臺電官網顯示,5月13日核電發電發電量大約94萬瓩,佔總發電量的2.897%, 而燃氣佔所有燃料發電中比例最高。以總髮電量表來看,燃氣佔30.287%,其次是太陽能佔29.355%, 第三是燃煤佔19.298%, 民間的燃氣達10%,風力還有增長的空間。從經濟部訂定的政策目標來看,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要達20%。根據能源署最新統計,2024年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佔比達11.6%, 離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從5月13日的用電曲線圖來看,燃氣佔30%左右,核能發電接近3%。(圖/翻攝臺電網站)

統計近十年大停電事件,2017年大潭電廠6部機組跳停事件影響全臺592萬戶,當時影響持續超過6小時,2021年5月13日興達電廠4部機組跳脫,當時的狀況影響好幾天,全臺分區限電,5月17日再發生鍋爐燃燒器管控制故障而跳機,後續發電不及,使得許多地區又無預警跳電,當時還有民衆因此受困,時任臺電董事長楊偉甫爲此開記者會道歉。

▲近期最嚴重的停電是發生在2017年8月15日,大潭電廠因6部機組跳停,全臺有592萬戶受影響,而修復最久的是2021年5月13日發生的興達電廠4部機組跳脫,當時連續好幾天分區限電。(圖/ETtoday制)

人禍對臺電是一大挑戰,天災更是。2024年4月3日大地震,造成和平1號機及臺中7號機的發電容量,其中7號機的鍋爐管排弱化發生破管,不得不停機檢修,4月15日當晚,夜尖峰來臨前,臺電因大潭8號機故障跳脫,導致夜尖峰備轉容量,一度轉爲警戒橘燈,成爲近2年用電負載最高,臺電當天降低電壓3%。

今夏是第一個沒有核電的夏天,缺電的可能性非常的高。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從臺電所公佈的數據,算出「備轉容量率」2023年夜間有70天未達10%標準,2024年更高,達119天,樑啓源分析再生能源是不可控的,清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也說,「臺灣要有一個穩定的電力、穩定的供應,但我們的電網就是電不夠」。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李敏(左)、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右)分析,2024年夜間備轉容量低於10%的日子多達119天。(圖/ETtoday資料照、記者陳詩璧攝)

李敏分析,白天有太陽能發電,假設系統穩定,太陽能發電量大時就儲存,但當太陽下降,用電量還沒減少,天氣很熱,家戶冷氣開了,負載降的比供電能力慢,當備轉容量降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分區限電。李敏預言,過往臺電採取的措施「分區限電」會再上演。

樑啓源接着說,五接還在持續補件,環評仍沒過關,今年闖關談何容易,北部只剩協和電廠,但燃煤轉燃氣案件,至今也還在送件中,預期的電力都沒有到位,嚴重落後,雖然因疫情有調降再生能源建設目標,但是現階段已經落後,談未來更難。樑啓源憂心的說,如果一直南電北送,要是那天一個電塔出狀況,北部出現電力短缺,「那就完蛋了」!

▲學者們分析,在能源轉換期,夏季用電夜高峰是一大挑戰,當太陽下山,光電發電量沒辦法正常發揮,儲能若出現供需失衡,備載電力低於10%機率增加,將面臨限電危機。(圖/記者陳詩璧攝)

面對學者們的憂心,臺電表示,核三廠2號機除役前就已有規劃,面對夏季高峰用電需求,2025上半年將加入燃氣機組-大潭7號機和興達新1號機因應,下半年興達新2號和臺中新1號機加入,用燃氣補掉核三廠2號機所產出的3%左右的產電量能,臺電補充再生能源併網量也將持續增加,全年風力預估增至150萬瓩、太陽光電約200萬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