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陷於底層習慣
“格局”這兩個字,在職場和生活中頻頻被提及,卻常常顯得抽象又難以捉摸。
本文嘗試從“延遲滿足”的角度出發,拆解人們對於規則的不同態度和行爲模式,並通過四個格局層次的討論,幫助你看清:
爲什麼有人只能拿日薪,有人卻能等待數年,甚至十年去換取更多的回報?
願這篇文章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與啓發。
一、什麼是格局?
前幾天,羣裡在討論“什麼是格局”,這個詞出現得很頻繁,但每個人的理解似乎都不太一樣。
我打開百度百科,看到對“格局”的解釋是: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和範圍。
看起來好像很清楚,卻又似乎缺少一些可量化的標準。
在我看來,要更進一步地討論“格局”,就需要一個可以衡量的指標。這個指標可以是延遲滿足的時效性。也就是說:
所謂格局,即一個人對本次投入所能等待的回報週期有多長。你是更傾向於拿時薪、日薪、月薪,還是願意等年薪甚至十年薪?
從這個角度,我們會發現,爲什麼有些人只想賺“快錢”,有些人卻願意埋頭苦幹、等待更久的回報。
而能否做到延遲滿足,往往和個人經歷、認知深度以及風險承受能力息息相關。
基於這種思考,我將格局分爲四個層次:
被動遵循規則者(局部最優);
主動遵循規則者(安貧樂道);
規則獲利者(依附或擁護規則並獲利);
規則制定者(真正能夠改變遊戲玩法的人)。
下面,讓我們分別來探討這四個層次。
二、局部最優與“廉價快感”
在生活中,最底層的羣體往往被生存壓力和即時獎勵所壓迫,他們缺少選擇,只能遵循那些“最強勢的規則”。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外賣騎手、滴滴司機以及小工等。
1. 規則重壓下的日薪人羣
以外賣騎手爲例,他們需要遵守的規則如下:
1.平臺規則:及時送貨、不得遲到,否則直接被扣錢或投訴。
2.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但爲了更快送達,常常需要“見縫插針”,甚至闖紅燈。
3.生命安全規則:
騎車別玩手機,但在現實中,他們有時爲了打發無聊或查看導航,不得不冒險分心。
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傾向於“局部最優”——即只要能暫時不被扣錢,就先闖一下紅燈;只要不被發現,就刷一刷抖音。
因爲“被罰”的概率小,“嚐到甜頭”的即時刺激就顯得很誘人。
然而,這些“鋌而走險”的行爲,不僅無法讓他們積累更多財富,反而極大壓縮了他們的思考空間和成長機會。
在高強度、低安全感的工作狀態中,他們隨時被各種規則驅動,幾乎沒有餘力去思考長期規劃,也不敢承擔延遲滿足的風險。
久而久之,便困在“拿日薪-被動遵守-拿日薪”的循環中,再難往上邁一步。
2. 廉價快感的陷阱
“被動遵循規則者”並不限於外賣騎手,那些沉迷刷短視頻、追求即時滿足的人,也同樣深陷其中。這些人只要獲得短暫的快樂,便會放棄更高層次的追求。
在《深度工作》中提到: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知識工作者被各種社交媒體、即時通信、碎片任務牽制,難以抽出集中且高質量的時間來真正鑽研、思考、學習。
多數人的世界可能只有兩件事:
想辦法填飽肚子;
殺死剩下的時間;
這意味着“被動遵循規則者”陷入的最大囚籠:他們缺少對長遠的思考和對不確定性的耐心。
三、過度追求確定性
當一個人跨過生存線,開始擁有一定穩定收入時,就可能步入“主動遵循規則”的層次。
這些人並不抗拒規則,反而會主動擁抱已被證明可行的規則。他們希望依靠規則,換取相對穩定、可預期的回報。
1. 典型人羣:老實人與拿月薪者
這類人常被稱作“老實人”,例如:
部分農民工:非常相信“打工一年,老闆就得結工資,否則國家會找他麻煩”。
基層公務員、職場白領:追求穩定薪資,不願意貿然嘗試超出職責範圍的高風險工作。
小老闆或普通個體戶:堅信“努力讀書可以改命”“踏實肯幹就有回報”,但對投資、墊資以及看不見摸不着的項目心存疑慮。
他們之所以對規則深信不疑,是因爲已經反覆驗證過規則確實能保護他們並帶來收益,例如:
殺人要償命,這條底線在法律上是絕對禁止的;
努力打工終能養家餬口;
努力讀書(或培養孩子)就有更大機會提升社會地位。
這些信念幫助他們建立“確定性防線”,然而,“過度追求確定性”也帶來不少問題。
由於害怕失敗和不確定性,他們往往不願交易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如認知或信息。例如:
“沒有實際案例,我就不敢投入;身邊沒見過誰靠這個成功,我也不去嘗試。”
久而久之,這羣人在職場或生活中遇到機會,也更傾向於“風險厭惡”。一旦需要付出長期投入且回報週期不確定,他們就會自動退縮。
2. 案例:與發小創業“一拍兩散”
我有4個發小,其中1位成了不小的工程老闆,他曾帶着另外3個發小一起幹活。但最終,因爲無法接受墊資和幾年不拿工資的延遲滿足方式,那3個發小都退出了。
在他們看來,“多幹一天多拿一天錢”纔是最踏實的選擇,風險和不確定性讓他們退避三舍。
這類人雖然具備一定選擇權,不像“被動遵循規則者”那樣被生存壓力驅趕,但也往往因爲太在意安全感和確定性,而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他們就如同站在“生存線”上,明明已經能養活自己了,但想再邁進一步卻總是猶猶豫豫。
四、擁抱不確定性
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要想獲得更大的回報,就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並且能從規則的設計或解讀中獲益,他就邁入了“規則的獲利者”層次。
1. 依附強勢規則,尋找獲利機會
這批人往往很聰明且擅長反思,他們懂得利用資源或信息差來“以小博大”,並更能接受“不一定會成功”的風險。
他們不再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微觀事務上,而是深知金錢和時間可以相互置換。
他們會主動交換認知,參加有價值的聚會或線上社羣;不再侷限於“固定認知”下的安逸區。
他們明白無效社交的成本非常高,因此不會頻繁地“廣撒網”去結識無關痛癢的人,而是更注重“精準社交”。
舉例而言,人力資源(HR)在許多公司內扮演的角色,看似“專業性不強”,卻在企業內部擁有相對強勢的“評價權”,從而成爲規則的代理者。
很多時候,HR爲了凸顯自身價值,會強化“一些不算剛需的規則”——比如讓部門負責人述職、增加考評維度。
或許實際效果有限,但一旦“都不做”,HR會顯得沒那麼重要。
2. 擁護並適度改變規則
“規則的獲利者”很清楚哪些規則可以打破,哪些一定要遵守。他們雖然受制於強勢規則,但也能在局部範圍內對規則進行“微創新”或“變通使用”,從而爲自己創造更多價值。
“瞭解規則、選擇規則、擁護規則、成爲規則的代理者,是這批人往上走的關鍵。”
在這個階段,他們擁有“準制定者”潛質,但往往還缺少兩大關鍵因素:
資源儲備:資金、人脈、時間等儲備不足,難以主導大規模的規則變革。
經歷與認知:還需要更多實踐經驗,來拓展對行業和社會運作模式的理解。
一旦他們積累到足夠的資源,並且在複雜環境中歷練出更高的認知,就會有機會從“規則的獲利者”進階爲“規則的制定者”。
五、創造新秩序
當一個人具備了足夠的資源與認知,他便可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規則制定者”。
他們不再只是適應和利用現有規則,而是能夠在變化和混亂中創造出新的規則體系。
1. 企業家、行業領袖的格局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制定規則的人往往是擁有話語權和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家、行業領袖。他們能:
預判趨勢:接受不確定性,卻能在波動中把握核心機會;
影響風向:推出新的商業模式或行業標準,吸引大量資源與人才;
整合利益:在利益糾葛中達成平衡,甚至通過制定規則來重塑利益格局。
他們深諳“延遲滿足”的真諦,也更清楚“變化纔是唯一的不變”。
因此,他們會在傳統玩家還在“計算收益、評估風險”時,率先打破既有結構,創造出新的流量聚合點或商業藍海。
“探索未知世界的人,纔是改變世界的人。” ——愛因斯坦
2. 從讀書人到造規則的人
很多人常說“讀書改變命運”,其實更深入的邏輯是:讀書提升個人認知,並幫助你在合適的環境和機遇下,觸摸到規則的邊界。
當你的技能和見識足以支撐你“變通或改造”某項規則時,就可能成爲“規則制定者”或“規則的合夥人”。
例如,一些互聯網創業者,通過獨特的商業模式迅速崛起,在行業內確立標準,引領市場。
這些人不僅懂得分析宏觀趨勢,還願意在無人區探索,他們不像那些過度追求確定性的人,總要“等案例”“看保底”。也正因如此,他們能把握高風險背後的高回報。
六、結語
總結下來,“格局”絕不是一個高大上的概念,而是體現在我們每天的行爲決策中:
你願意爲了多大的回報,等待多久?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不確定性?
你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和資源,去改寫或制定遊戲規則?
從被動遵守到主動遵守,再到規則獲利,最終到規則制定,這是一條不斷延長“延遲滿足”週期的升級之路。每一個階段,都對應着對風險、時間、認知和資源的不同理解與承受力。
格局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決策的方式和深度,格局越高,決策越有依據,而不是拍腦袋靠運氣。
或許你會發現,身邊有些人始終在“日薪循環”裡打轉,也有人朝着“年薪、十年薪”的路上奮力奔跑,更有人已經在嘗試創造新規則,去影響整個行業和時代。
當你在思考自己的處境與未來時,不妨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1.“我真的需要這麼多即時反饋嗎?”也許關閉短視頻半小時、減少無效社交,就能爲你騰出更多深度思考的空間。
2.“我的舒適區在哪裡?如何逐步拓展?”是不是可以接受一個更長回報週期的項目,或者多一次冒險嘗試?
3.“我是否積累足夠的資源和認知?”如果還不足夠,就耐心沉澱,量力而行;如果已經有一定資本,就大膽嘗試,切勿讓“過度謹慎”扼殺了機會。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
成功的秘訣就是延遲滿足,耐心等待時間的玫瑰盛開。”
當你開始用長遠的眼光去審視眼前的決策;當你意識到風險和收益永遠相伴;當你能在面對局部利益時,選擇延遲滿足、深度思考……
你就已經在提升自己的格局了。
願你能在未來的歲月裡,不斷拓展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邊界,並在更大的舞臺上,成爲那個可以影響規則甚至制定規則的人。
一些思考題:
你現在處在“被動遵循規則”還是“主動遵循規則”的階段?
你認爲自己需要怎樣的資源和認知,才能進一步突破?
有沒有一次因長期投入而獲得“延遲滿足”的案例,可以與你的朋友或讀者分享?
以上問題值得我們反覆回顧與思考,期待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並在前行的路上留下更堅定的腳步。
來源 | 葉小釵(ID:erchonglin)
作者 | 葉小釵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