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跨界光伏劇終,棒傑股份終止80億元江山項目
跨界不到三年,棒傑股份(002634.SZ)決定徹底退出光伏市場,迴歸服裝老本行。
該公司7月15日公告,鑑於光伏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擬終止年產16GW N型高效電池片及年產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項目,並與浙江江山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江山經濟開發區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解除協議》。
該項目原計劃總投資約8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約62億元,分兩期建設。2023年,棒傑股份及子公司棒傑新能源與江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簽署《投資協議書》。其中一期建設年產16GW(8GW+8GW)N型高效電池片項目,投資約60億元;二期建設年產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項目,投資約20億元。2023年11月,爲加快項目實施,棒傑股份還曾決定調整實施順序,將一期調整爲年產8GW N型高效電池片和16GW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項目,二期建設年產8GW N型高效電池片。
棒傑股份稱,鑑於自投資協議簽署以來,項目所涉及的市場條件和公司的經營戰略發生了較大變化,本項目繼續實施的投資風險與不確定性增加。公司出於整體戰略規劃及經營效益的考慮,爲更有效地集中資源、優化配置並聚焦於符合公司無縫服裝業務核心戰略方向。
根據《解除協議》,棒傑股份需向浙江江山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江山經濟開發區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支付1500萬元損失賠償款,並於2025年10月10日前完成支付。協議生效後,前者需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項目資產和文件的移交及騰退。
主營紡織服飾的棒傑股份是前些年光伏高景氣週期中的跨界玩家之一。2022年11月,棒傑股份高調宣佈藉助戰略股東光伏產業領域的豐富經驗,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棒傑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佈局光伏產業,從而形成“無縫服裝+光伏”雙主業的業務結構。
此後短短數月,棒傑股份拋出超百億元的投資計劃。江山項目的投資額最大,此外還打算在揚州投資26億元建設年產10GW的高效光伏電池片項目。
但2022年底跨界之時,棒傑股份的全部貨幣資金5.73億元、短期借款1.01億元,相較百億投資計劃資金缺口巨大。
棒傑股份不僅沒從光伏業務中嚐到甜頭,反而遭到反噬。隨着行業進入下行週期,新玩家新產能面臨投產即虧損。江山和揚州項目相繼陷入停工停產。
7月2日,棒傑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光伏板塊子公司受外部經營環境承壓、金融機構授信政策收緊的影響,在金融機構累計逾期或提前到期的借款金額合計約9.67億元,占上市公司2024年度經審計淨資產的322.51%。
在此之前,棒傑股份已籌劃易主。5月底,該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陶建偉及其一致行動人陶士青、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蘇州青嵩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與上海啓爍睿行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擬合計向上海啓爍出讓2310萬股上市公司股份,合計佔棒傑股份總股本的5.03%。交易完成後,棒傑股份的控股股東由陶建偉變更爲上海啓爍,實際控制人將由陶建偉變更爲黃榮耀。
今年上半年,棒傑股份預計淨虧損1.2億-1.8億元。公司解釋稱,受光伏板塊子公司債務壓力及停產影響,報告期內處於虧損狀態,虧損的主要原因爲公司光伏板塊長期資產金額較大,設備折舊、廠房租金等固定費用較高。此外,受公司流動性風險持續影響,公司對因供應商、金融機構等債務逾期的違約責任計提了預計損失。
高調跨界、慘淡收場,是近些年多數跨界光伏者的共同結局。
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初,豬企、乳企、玩具、服飾、車企、地產、環保、水泥甚至獸藥公司相繼涌入光伏賽道。澎湃新聞彼時報道提醒稱,大舉跨界的企業普遍存在自身財務狀況不佳、主營業務不振,光伏行業已高度內卷,製造端全產業鏈產能過剩已然顯現,倉促入局不僅無法增厚業績,反而很可能成爲拖累。
跨界光伏後,*ST沐邦(603398.SH)也麻煩纏身。
*ST沐邦前身爲邦寶益智,以益智玩具起家。2022年,以9.8億元的高價收購淨資產僅1.7億元的豪安能源切入光伏硅片領域。其跨界也曾一度被資本熱捧,股價從2021年初的10.55元/股上漲至2022年最高點53.80元/股。但到了2024年鉅虧11.6億元,一口氣虧掉上市十年淨利。5月6日,因2024年營收低於3億元且淨利潤爲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
6月23日,上交所對*ST沐邦及時任董事長、代董秘廖志遠、時任財務總監湯曉春予以公開譴責,直指該公司2024年業績預告存在嚴重信息披露違規,未能準確提示退市風險,對投資者決策造成重大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