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為何不訂固定價?專家「沒有兩間一樣的房」:但有合理區間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遊智文
很多剛開始接觸買房的朋友,很愛問阿宅顧問一個問題:「爲什麼房價不像商店裡的東西,標一個合理的固定價格?」
雖然聽起來有點無厘頭,但確實不無道理。如果房地產售價是固定的,就可以省去一大堆買賣雙方議價、銀行貸款估價的麻煩,讓交易更有效率。
但作爲房地產專業人士,我必須跟你說,因爲房地產本身具有與其他商品不一樣的特性,因此,房地產的「合理價格」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個「價格區間」!
理解這個價格區間,以及願意在這個區間內出價,就是你能不能買到房子的關鍵。
首先掉個書袋。土地經濟學中,房地產的均衡交易價格,可以用經濟核理論(the core of economy)來解釋。
在經濟核線段上的每一點,都是均衡點。因此均衡價格是某個價格區間。
但我不打算讓大家睡着,因此就此打住,以下用大家都聽得懂,最簡單的方式解釋給你聽!
爲什麼房地產合理價格是一個「區間」?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兩間完全一模一樣的房子!即使是同一個社區、同一個坪數,它們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以下用3點來解釋。
1.房子的「個性」不一樣
每一間房子所處的樓層、座向、視野、採光、通風、屋況(有沒有裝潢?有沒有漏水壁癌?),甚至是前屋主的使用方式,都會影響它的價值。
這些因素讓房地產不像全新的標準化商品,可以有一個固定的出廠價格。
2.買方和賣方的「情感偏好」和「狀況」不一樣
每個買方和賣方都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交易時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對賣方來說,有些屋主可能很急着用錢,需要快速賣掉,自然願意降價;有些屋主可能只是試水溫,不急着賣,價格就會比較硬。
更有些屋主可能對這個房子有感情,會捨不得便宜賣。
對買方來說,有些買方可能非常喜歡這間房子,覺得地點、格局都完美符合需求,非買不可,他可能願意出比較高的價格;有些買方可能只是看看,可買可不買,他的出價就會比較保守。
3.市場「氛圍」不一樣
現在是房市很熱,大家fomo搶着買,還是房市比較冷,觀望氣氛重?
政府政策、銀行利率、甚至是最近發生的重大經濟時事,都可能影響整個市場對房價的預期,導致這個「價格合理區間」跟着市場氛圍往上或往下移動。
因爲有前面這麼多變數,賣方希望賣高一點,買方希望買低一點,雙方的情感偏好、交易狀況和對房子的看法都不同。
所以一間房子的「合理價格」,自然就會呈現一個有彈性的範圍,而不是一個死死的固定價格。
雖然,我們查實價登錄,可以看到附近類似房子的成交價。但那只是過去紀錄,而且你需要判斷那間房子跟你要買的條件有多像?那時候市場狀況如何?再來依據差異作價格修正。
而最後的成交結果,也要看買賣雙方的情感偏好和是否有急買急賣的特殊狀況而定。
所以,實價登錄提供的是「價格參考」,但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
爲什麼「願意出價」就有機會?
理解了合理價格是個區間後,你就要知道,出價斡旋就是你走進這個「價格區間」裡面,開始跟賣方對話的「入場券」!一樣用3點來說明。
1.出價是表達你的「誠意」和「興趣」
當你對一個房子有興趣,並且經過研究(參考實價登錄、評估自身預算和屋況)後,提出一個你認爲合理的價格。
這就是告訴賣方:「我是個認真的買家,不是問問哥、問問姊,我對你的房子有興趣,而且我願意用這個價格來買。」
2.出價啓動了「談判」的過程
假設你的出價在賣方覺得「可以考慮」的範圍內,雖然他可能不會直接答應,但你仍然保留有後續洽談的機會。
如果沒有其他更好的買方,雙方就會像跳探戈一樣,一步一步往中間靠攏,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那個點。而這個點,通常就會落在那個「合理價格區間」內。
3.不出價,就永遠沒有機會
買房就像談戀愛,告白不一定會成功,但你不告白,就永遠不會知道答案是什麼。
如果你只是看看,心裡有個理想價格,但不願意實際提出來,那賣方永遠不知道你對他的房子感興趣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
你們之間的買賣談判就無法開始,也就永遠不會有成交的機會。
所以,當你找到一間你喜歡、也覺得價格落在合理區間(或甚至稍微低於)的房子時,不要不好意思跟賣方出價斡旋。
你的出價,只要不是太離譜(例如聽網紅的買房密技,以遠低於市場行情來出價),就是在邀請賣方跟你一起進入「價格協商」的環節。
即使你第一次的出價沒有達到賣方的理想價格,但透過協調的過程,你還是能更清楚地知道賣方的底線在哪裡,也有機會找到那個雙方都能滿意的成交價格。
記住,房地產的價格不是老闆訂好就不能改的標價,它是買賣雙方談出來的結果。而出價斡旋,就是啓動這場價格對話的第一步。
現在是買方市場,勇敢出價就有機會。祝你買到喜歡的房子囉!
◎本文內容已獲阿宅-雙碩士地產顧問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