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戀童癖 教導孩子設安全防線

專家指出,戀童屬於性癖好,家長沒辦法一一辨識誰有風險,但可避免孩子暴露於風險之中,從小開始,讓孩子清楚身體界線及自主權。圖爲公園裡玩樂的小朋友。(郭吉銓攝)

藝人黃子佼過去被披露持有少女性影像,近期傳出復出,韓國知名演員金秀賢日前也深陷與未成年少女交往的風暴,引發各界對「戀童」的關注。專家指出,戀童屬於性癖好,只要未顯現,就難以察覺。家長沒辦法一一辨識誰有風險,但可避免孩子暴露於風險之中,從小開始,讓孩子清楚身體界線,別讓孩子光着身體跑來跑去,在小學三年級前自主洗澡,讓他們理解即便是父母,也沒有理由、權力碰觸自己,把界線拉好。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戀物、虐待、受虐、偷窺或戀童其實都屬於「特殊性偏好」,尚未進行鑑別診斷時,不能輕易對人冠上這些名詞。診斷方式包含心理評估、生理測試,例如透過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國際疾病分類(ICD-11)來綜合判斷,或透過腦部成像技術研究大腦的活動。

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羅惠羣分析,戀物、戀童的差別,在於未成年人是脆弱族羣。許多戀物癖迷戀的是女性內衣,會去偷竊,產生犯罪行爲;戀童癖則是會購買未成年人性影像,當市場有需求,就有犯罪集團,導致無辜少年、少女受害。

羅惠羣說,戀童不一定會顯現出來,一些人可能會在公園盯着小朋友溜滑梯,或去當小朋友的隊輔,藉機接近。過去有教育替代役的時代,校園中的大哥哥,對小朋友是特別的存在,小朋友喜歡和對方玩,若有戀童癖,就可能得逞。

「我們沒辦法一一辨識誰有風險,但可以從系統或制度上,讓孩子不要暴險」。羅惠羣指出,我們文化中對私密部位的觸碰有羞恥感,戀童癖會以此爲武器,讓孩子覺得做錯事,甚至揚言不配合就告訴別人,讓孩子就範。從小教導孩子清楚身體界線很重要,家長不應遮遮掩掩不願意談,更要幫助孩子認識身體的自主性。

羅惠羣建議,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就要讓孩子學着自己洗澡。告訴他們,要保護私密部位,別光着身體跑來跑去。長大了,要把界線更落實,即便是父母也沒有理由、權力碰觸。在社羣媒體上,別公開孩子的照片、影片,以免被有心人士鎖定。再來,則是降低孩子對私密部位被觸碰的羞恥感,教導孩子,有人做這些事時該怎麼求助和表達,例如:「哥哥抱我太緊,我不舒服」等,訓練孩子自然地把感受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