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飆漲負擔重 稅制改革有跟上嗎?
▲今年五月份開徵後,卻陸續爆發稅單錯發與多起稅單爭議,凸顯臺灣不動產稅制在制度設計與實務操作上的脫節與混亂。(圖/ETtoday資料照)
●陳明吉、黃瓊瑩/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
房屋稅2.0新制號稱是「調整不動產稅制不合理現象」的重大改革工程,然而今年五月份開徵後,卻陸續爆發稅單錯發與多起稅單爭議,凸顯臺灣不動產稅制在制度設計與實務操作上的脫節與混亂。
近年來稅制改革雖被列爲政府施政核心,但推動改革的過程往往充滿阻礙。雖然強調稅制公平,但在實際執行上,卻以稅收穩定與成長爲優先考量,使得真正落實公平正義的稅改目標,至今仍舉步維艱。
過去20年 臺灣房屋稅制長期存在許多問題
回顧過去20年,臺灣房價節節攀升,房屋稅制長期存在許多問題,不論是稅基與實價脫節,抑是舊屋稅負過低、新屋稅負偏高的失衡現象,皆都對於財政穩定與居住政策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房屋稅的課徵理論上應以鼓勵私人投資改良爲目標,稅負應相對輕微,但臺灣長期存在「房屋稅重、地價稅輕」的結構性失衡,持有土地者的稅負偏低,擁有建物者則需承擔較高稅負,不僅扭曲市場資源配置,亦加劇稅負的不公平。
其次,房屋稅以建物折舊後的「課稅現值」爲基礎課徵,房屋評定現值會因建物折舊而逐年降低,導致大量老舊房屋的房屋稅負極低甚至免稅,根據財政部2023年房屋稅開徵資料,住家用房屋現值免稅案件高達255萬件,年增7萬5千餘件,年增率3.07%,再創歷史新高。
另截至2024年,屋齡逾30年的老舊房屋超過500萬戶,佔比更高達55.7%,免稅房屋的大量存在,導致平均稅基被低估,進而削弱囤房稅的實質效果。
其次,政府會調整房屋的「構造標準單價」反映實際工程造價上漲,卻是針對新屋在調整,如此不是把稅負都轉嫁到新屋的屋主上嗎?這無助於公平正義的達成。
再者,政府刻正研議推動「老屋延壽政策」的同時,若未正視老屋因折舊而免稅問題,更會造成實際稅收流失與加劇稅負失衡。此外,房屋稅制度亦未落實「量能課稅」的原則,僅以持有戶數作爲課稅依據,忽略納稅人財力與使用目的之差異,導致多數中產階級或資產有限者稅負偏重,反而讓投資者透過分戶規避重稅,形塑「假公平、真優惠」的現象。
▼房屋稅制長期存在許多問題,不論是稅基與實價脫節,抑是舊屋稅負過低、新屋稅負偏高的失衡現象,皆都對於財政穩定與居住政策產生不利影響。(圖/記者李毓康攝)
問題並非政府無從掌握 而是選擇性忽視
近期也適逢所得稅繳納期間,政府爲適度減輕購置自用住宅者之稅負,於1999年修法曾將購屋借款利息列舉扣除額從10萬元提高至30萬元。但這二十幾年來房價飆漲,許多購屋者的貸款利息支出已遠超過30萬元,但扣除額度至今維持在30萬元。
根據聯徵中心2024年第四季資料,臺北市房屋平均鑑估值約爲2,600萬元,若核貸成數七成則爲1,787萬元,再以2.5%利率估算,如此年利息約達45萬,遠高於現行扣除上限。扣除額未隨着房價和貸款利息成本的上升進行調整,如何減輕購屋者因政府無法解決高房價問題下的稅負壓力呢?
臺灣不動產稅制長期存在的結構扭曲,並非政府無從掌握,而是選擇性忽視,若政府缺乏改革的決心與魄力,再多願景也只是空談,唯有正視問題,逐步推動改革,方能讓不動產稅制迴歸公平、合理與永續的正軌。
▼若政府缺乏改革的決心與魄力,再多願景也只是空談。(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