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堆滿雜物?當心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
「囤積症」不但造成生活環境雜亂,更造成健康問題和公共安全隱患。(圖片來源/Pexels)
如果您或家人有囤物的習慣,導致家中堆得寸步難行,卻又難以割捨丟棄,這可能是「囤積症」的徵兆!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又稱「儲物症」、「囤積障礙」,2018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列入心理健康疾患,隸屬於「強迫症及其相關障礙」的一環。患者會持續收集或保留不需要的物品,即使空間早已不足,卻依然難以割捨,對「丟棄」產生強烈不安與焦慮,導致生活環境雜亂不堪,嚴重影響日常起居與人際互動。
研究顯示,囤積症的行爲通常從童年或青春期開始。約 70% 的成年人回憶,他們的囤積行爲可追溯至 11 至 15 歲;兒童時期的徵兆往往不易被家長察覺,症狀通常在中年後加劇。患者常見特質包括優柔寡斷、過度完美主義,害怕做出「錯誤選擇」,並對物品產生過度的情感依附。
心理專家指出,囤積症往往與創傷性童年經驗有關,例如身體虐待、性虐待或親情忽視。一位囤積症患者表示,「我試圖用這些東西填補心靈的空洞。」雖然囤積最初可能是一種情緒的排解方法,但隨時間推移,卻逐漸演變爲難以控制的成癮行爲與心理困境。
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爲治療,美國史丹佛大學的 Rodriguez 團隊則提出創新的「虛擬實境治療」。患者在現實中難以真正丟棄物品,家訪過程又常受雜物阻擋而不易進行,但練習丟棄卻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研究團隊建立一個虛擬、安全的環境,讓患者透過 VR 裝置模擬「放手」。
9名參與者需上傳家中最雜亂房間的 360 度影像,並挑選出 30 件要「丟棄」的物品,創立虛擬物件後,參與者就可以使用 VR 耳機和手持控制器進行控制,透過虛擬練習段舍離。Rodriguez團隊 表示,對丟棄感到痛苦的患者,這項虛擬的練習有助於他們對情緒的適應和控制。
美國參議院 於2024 年的研究指出,3分之2的囤積症患者同時罹患其他精神疾病,並常伴隨糖尿病、關節炎等慢性病。囤積症影響全球約 2.5% 至 6% 的人口,僅美國就有超過 1,400 萬人受影響。隨着人口高齡化,比例恐進一步升高。
囤積症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不便,也潛藏公共安全風險。患者的住所可能雜亂到無法維持基本衛生,甚至影響飲食與睡眠;若爲租屋,則可能面臨房東驅逐,淪爲無家可歸。在極端情況下,家庭中的兒童也可能因居住環境不安全而被社會服務單位帶走。更嚴重的是,過量堆疊的紙張、書籍與雜物,會形成火災隱患。2022 年,倫敦消防隊就處理了 1,036 起與囤積相關的火災,造成 186 人受傷、10 人不幸喪生。
囤積症提醒我們,這不僅是「東西太多」的問題,而是一場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隱形危機,需要社會更高的關注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