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尹也非文...外交不走前任老路 李在明「實用」至上

日本首相石破茂(左)與南韓新總統李在明(右)6月17日在G7加拿大峰會場邊會談。法新社

日媒東洋經濟廿五日的專文提到,李在明的實用外交優先考慮經濟和利益,而非意識形態或歷史恩怨。例如他並未完全否定保守派前總統尹錫悅的親日路線,而是更傾向避免採取同屬進步派的前總統文在寅時期對日強硬路線,試圖尋求平衡。

該專文作者箱田哲也彙整李在明實用外交的三大原則,即務實合作:優先考慮經濟、安全與國際地位,而非被歷史問題或意識形態綁架;多邊平衡:在美日韓三方聯盟的基礎上,適度維持與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關係;切割歷史問題:將歷史爭議(像二戰前的韓籍慰安婦及徵用工、獨島/竹島主權等爭議)和經濟、文化及安全合作分開,在其他領域保持合作。

李在明雖批評尹錫悅的對日政策爲「屈辱外交」,有損南韓尊嚴。但並未完全迴歸文在寅的路線,而是將歷史問題淡化,試圖和經濟、安全等領域分開處理。

尹錫悅任內推行親日政策來修復日韓關係。他支持南韓財閥代付徵用工賠償金,並默認日本福島核電廠排放「含氚處理水」,以強化美日韓三方合作。

這些政策雖被李在明批評爲屈辱外交,但他的「反尹錫悅」,並非持完全否定的立場。李在明就任後就表明,將部分延續尹錫悅的對日政策。這顯示李在明是選擇性地調整尹錫悅的外交路線。

而文在寅任內對日強硬,強調兩國曆史問題的正義。例如南韓最高法院二○一八年判決日企應賠償徵用工;文在寅政府還推動慰安婦問題國際化,並反對日韓續簽軍事情報保護協定。

對此,李在明的對日政策也修正爲「非文在寅」,即他不願重回日韓在文在寅時期的對抗,而是試圖在歷史問題上保持批判同時,推進雙邊務實合作。例如他不再強烈反對福島含氚處理水問題,改提「加強監測」作爲妥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