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所謂的“免費醫療” (5)

臺灣地區健保的困境

1

現在大陸有些人,主打一個把“大陸以外”的醫療,吹捧成天堂。

要讓大陸人誤以爲,全世界,只有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中。

2

臺灣地區的醫療跟健保,在全球都很受肯定。

但也面臨極大的困境。

臺灣地區的健保是可以作爲大陸的借鑑。

3

臺灣地區健保目前的第一大困境,是支出費用越來越大,幾次瀕臨破產。

臺灣地區健保,不是免費醫療。

但仍然變成沉重的財務負擔。

健保支出每年超過8000億臺幣。

4

健保的錢不夠用了。

爲了應付財務壓力,又推出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就是薪資以外的所得,要交2.11%的健保費。

5

臺灣人每年平均看診15次。

這放在全世界,都算不低。

因爲就醫的成本低又方便。

所以,一方面,保障了臺灣人的就醫權。

可是,又確實有嚴重的醫療浪費。

但,健保給民衆的就醫安全感,很難限縮。

那怎麼辦?

官方就對醫院下手。

6

健保局是所有醫院的最大“客戶”。

醫院看完病人以後,是向健保局申請費用。

於是健保局想出了“健保總額制”的方法。

等於把費用的天花板,藏在醫院這裡。

7

健保局的方法是,用“點數制”加“總額支付”。

醫院向健保局申請錢,不是以金額計算,而是計點數。

8

要確保健保不會破產,可以收支平衡。

“點數制”之外,還有“總額支付”。

一、用人口,預計下年度所有醫院,提供的總服務量。

二、政府設定一個支付上限,作爲支付的總額,再分配給各醫院。

等於是一種“計劃經濟”。

就是隻有一筆固定的錢在那裡。

超過了健保局就不付錢給醫院了。

政府等於耍無賴了。

9

健保支付,是“論件計酬”。

看什麼病,做什麼檢查,價碼明標。

但,每年政府會跟醫院“商量”,明年醫院可以申請的金額是多少。

如果醫院“營業額”做到剛好,1點就算一塊錢。

10

但如果醫院病人增多,做的檢查或手術,或是藥品增多,營業額太大。

那,1點醫院可能就只拿到0.9元。

反正我就給你這麼多錢。

看越多病人,醫院等於賠越多錢。

於是,只要超過額度,醫院就會委婉建議病人,要麼轉院,要麼完全自費。

11

臺灣人對健保的滿意度是90%。

可是一線醫生的滿意度,卻只有33%,護理師更低。

原因是,過往臺灣很多醫生自己開業。

可是,開立健保以後,醫院變成“大者恆大”。

12

醫院的集團化與財團化,使其規模更大、病牀更多、採購能力更強,而且有預算可以買高貴的檢驗儀器。

醫生診療,越來越依賴儀器設備。

病人也更加信賴一線品牌的醫院。

醫院必須比“肌肉”,因爲健保局跟病人,都相信“肌肉”。

13

健保要普惠大衆,費用壓低。

錢又是撥給醫院。

獨立的小型診所跟醫院,越來越沒落。

醫師護理師藥劑師這三師,只能是醫院集團的打工人。

職業光榮感逐步喪失。

醫生收入,被壓到很低。

工作壓力,精神耗損卻很大。

一般醫院的醫生,實際拿到的診療費,大概只有健保給付的5%到13%。

醫療費用,往醫院設備、檢查跟藥品流動。

看一個門診病患,醫生最低只能拿到70元臺幣。

14

看病超過額度,健保局還不付錢。

頂流的臺大醫生,一般科別,一個月的薪水,大概20萬臺幣出頭。

可在私立醫院集團,薪水可以是兩倍。

許多私立醫院,會讓醫生靠開要病人自費的藥,抽成獎金。

15

護理師的處境更艱難,受的待遇更惡劣。

護病比(每位護士照顧病人比)太高,還要三般輪班,犧牲家庭生活。

在醫院與社會得到的尊重,遠不如醫生。

但其實付出與犧牲,更大。

許多醫事人員,都是因爲熱情與醫德,以救死扶傷爲天命,而支撐下去。

16

但,現實很冰冷。

疫情時臺灣地區醫護的付出與犧牲被社會跟政府漠視,獎金被醫院剋扣。

護理師因爲長期被漠視與剝削,所以,一有機會就會轉業。

現在在臺灣,很多手術都要排期很久。

醫院可能有病牀,可是病人無法開刀。

因爲,護理師的缺額,長期招不滿。

醫院的藥劑師也大量離職,到外面藥房上班,因爲薪資有很大的差距。

17

臺灣的醫院開始有“五大皆空”的問題。

就是內、外、婦、兒、急診五個科,招不到醫生了。

連頂流的臺大醫院,也招不到足額醫生。

招不到醫生的科別,還在擴散。

因爲醫病關係、醫療糾紛、收入不如以往、影響生活質量等原因。

臺灣的醫生,快速往輕鬆的皮膚科,或是可以很賺錢的私立醫美行業流動。

18

許多醫院的急診室,人滿爲患。

都是等不到病牀的病人。

臺灣政客、民意代表最常做的選民服務,就是利用政治勢力跟特權,幫民衆插隊搞到病牀。

19

等開刀、等病牀、健保定額給付、醫療私立集團化、醫護人員流失......

這些因素讓臺灣非常自豪的醫療質量,已經到了懸崖邊緣。

最新的一期權威醫學雜誌“刺絡針”(Lacent),有一篇論文,也講到臺灣健保的困境。

該怎麼改革?

各方爭議。

但一致的是,要提高健保費、提高自付比例、增加更多自費項目、減少健保支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