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觀察】賭上一輩子去“職業揹債”,不值!
近期,一個被稱爲“職業揹債人”的羣體正在野蠻生長,他們被中介機構精心包裝後成爲套取銀行貸款的完美工具。梳理涉“職業揹債人”金融犯罪判例可以發現,這條灰色產業鏈已形成嚴密的網絡:介紹人負責“拉人頭”,中介團隊負責“包裝”身份、動用各種關係辦理貸款事宜,“白戶”(徵信正常但無房無車無資產的人員)最終拿了提成背了債。某些專業作案團伙甚至已實現“規模化作業”,能套取銀行上億元資金(據8月18日瀟湘晨報)。
不難看出,“職業揹債”意味着犧牲自己的信用,放棄寶貴的“徵信正常”記錄,承擔不屬於自己的債務,甘願淪爲“替罪羊”。那麼,誰會選擇做“職業揹債人”?顯然,有穩定工作和收入、珍惜信用的人,不會主動跳入失信的泥沼。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中介團伙所瞄準的“獵物”極具針對性——那些正在“病急亂投醫”的人,比如收入微薄的農民工、身處困境的失業者、資金鍊斷裂的小微企業主等。這些人身處窘境,抱着“破罐子破摔”“幹一票就上岸”的心態,更容易在中介花言巧語的攻勢下上鉤。然而,一旦上鉤,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表面上看,“職業揹債人”走上了賺“快錢”的捷徑,實際上只是任人擺佈的“提線木偶”,面臨民事和刑事雙重風險。在民事責任上,“職業揹債人”作爲名義借款人,要對全部債務承擔還款責任,可能背上終生難以償還的鉅額債務。若拒不履行,將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被限制高消費、出行,還會影響子女求學就業;在刑事責任上,“職業揹債人”可能涉嫌貸款詐騙罪,洗錢罪,僞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罪等多項罪名,招致牢獄之災。
可見,這是一筆怎麼算都“血虧”的買賣:作案團伙以小利爲誘餌,將“職業揹債人”推到明面上做“替罪羊”,真正的操縱者卻套取鉅額資金,躲在幕後分紅。最終,這波違法操作侵蝕的是國家金融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縱觀整條灰色產業鏈,“職業揹債”的操作流程可謂複雜且隱蔽。但操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是向銀行騙貸:需要準備各種虛假申請材料,將本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人包裝成優質客戶,進而通過銀行貸款審批後獲取資金。
這關鍵一環能否守住,要看銀行是否嚴格執行了貸款審批機制。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一機制在執行中仍存在不小的漏洞。有媒體梳理,今年7月,金融監管總局系統和中國人民銀行系統公示了向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開出的132份罰單,有205名相關責任人受處罰,其中大多數問題就集中在貸款審批環節。
“病急亂投醫”的人再急於兜售信用賺“快錢”,中介再精於造假包裝來騙貸,只要守住這道審覈關口,“揹債人”怎能成功,又談何“職業”?可見,剷除“職業揹債人”灰色產業鏈,最該加碼的環節應是銀行風控、管理等方面。要直擊這些環節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機制,深化各環節盡調,確保貸款真實性;針對“內外勾結”的問題,加強對員工行爲的排查,將“放鬆貸審標準”列爲職業紅線。
而對於那些不知“職業揹債”深淺的人,深受小恩小惠誘惑的人,不妨多多披露觸目驚心的案例,讓更多人知道“職業揹債”是吃小餡餅、掉大陷阱,爲了眼前利益賭上一輩子,不值!
【來源:檢察日報·法治新聞版 作者: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