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部長鄭銘謙出席AI與毒品研討會 學者籲設國家委員會、定藥癮專法
法務部長鄭銘謙今出席「AI與毒品犯罪暨被害者保護再深化學術研討會」時致詞表示,犯罪被害人的保護是法務部長期重視的核心政策,不僅是事後補償,而是從事件發生當下啓動即時關懷,並持續提供心理與社會支持,另外,AI時代下的毒品與詐欺防治也是全球共同挑戰,AI可以協助犯罪預警、行爲模式分析、風險預測等,但也可能被犯罪集團濫用。
本次研討會由臺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法務部矯正署及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學界與實務界針對拒毒、防毒、緝毒與戒毒四大面向提出建言,呼籲政府以「健康導向」爲核心,結合數據整合、社區防制與跨部會協作,建構「從預防到復元」的完整毒防體系。
拒毒部分,董旭英教授指出,我國反毒策略已從宣導轉向多層次預防,應強化家庭介入與親職教育,推動「社區反毒大使」制度,並設立低門檻諮詢平臺,掌握娛樂性用藥族羣趨勢。
郭鍾隆教授指出,新興毒品如依託咪酯、合成大麻及電子煙已滲入校園,教師須具備識毒能力,拒毒教育應納入必修課程,並運用VR、AI與遊戲化教材提升防毒意識。
針對大麻合法化爭議,楊浩然教授提醒,國際經驗顯示開放後青少年使用率暴增,政府應從公共衛生角度審慎評估,以免誤導社會健康觀念。
防毒部分,聚焦於化學前驅物與新興毒品控管,依據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第三期,政府將加強工業原料監管與檢驗能量,防止非法制毒原料流入,董旭英教授建議,應建立化學品追蹤與跨境金流監測機制,完善新興毒品標準品,協助司法精準偵查。
緝毒部分,專家普遍認爲須結合科技與國際合作,律師王捷拓指出,目前查緝資料分散,各機關缺乏統一資料庫與統計人員,影響決策效率,他建議仿照美國DEA模式設立專責整合機構,推動跨機關資料共享與AI預警系統,並開放去識別化資料供學界研究,使政策更具透明與實證基礎。
關於戒毒政策,李思賢教授指出,現行制度仍以刑罰邏輯爲主,導致施用者被標籤爲病人兼罪犯,建議成立「國家毒品健康暨復元委員會」,推動分層分流治療與社區復元機制,並制定「藥癮防治與處遇專法」,將吸食行爲納入公共衛生體系。
董旭英教授則呼籲中央設立跨部會整合平臺與「一案到底」追蹤制度,強化戒癮者就業與復歸支持;郭鍾隆教授補充,青少年戒毒應以輔導取代懲罰,提供心理支持與返校資源。
本次研討會安排9場論文發表與2場綜合座談,主題涵蓋三大面向,人工智慧、毒品防治與犯罪被害人保護,並特邀德國杜賓根大學Jennifer Grafe教授發表「德國被害人保護的現狀與未來」。理事長馬躍中強調,學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結合法律、公共衛生、心理及矯正等多元專業,致力於推動科學實證的毒品防治與政策建言。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法務部長鄭銘謙(中)今出席AI與毒品犯罪暨被害者保護再深化學術研討會。圖/臺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提供
法務部長鄭銘謙(右)與臺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理事長馬躍中(左)合影留念。圖/臺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提供
AI與毒品犯罪暨被害者保護再深化學術研討會今天在中國文化大學大新館四樓數位演講廳舉辦。圖/臺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