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式基金規模超3.2萬億,再創新高

來源:滾動播報

【導讀】再創新高!發起式基金規模超3.2萬億元

中國基金報 記者 李樹超 王思文

近一年,發起式基金數量與規模穩健增長,管理規模超3.2萬億元,成爲公募佈局創新產品的重要形式。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共振背景下,指數型基金成爲發起式設立的主要產品類型。

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基金公司佈局發起式基金更側重“機會捕捉”,該類產品也成爲公募拓展創新領域的“試驗田”,未來基金公司更需關注該類產品的差異化設計及長期業績的持續性。

發起式基金規模超3.2萬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發起式基金數量(不同份額合併計算)達到2268只,同比增長20%;管理總規模超過3.2萬億元,同比增長12%。

自國內首隻發起式基金——天弘債券型發起式基金於2012年成立以來,發起式基金數量與規模穩健增長,成爲公募佈局創新產品的重要形式。

“今年以來,不少發起式基金聚焦於創新方向,如自由現金流指數基金、上證180指數基金等。”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汪璐稱。

天弘基金相關人士表示,發起式基金設立條件相對寬鬆,可以保證新產品能夠快速完成募集,有助於基金公司完成對熱點主題的佈局,豐富公司產品線,滿足市場競爭需求。另一方面,發起式基金要求基金管理人及其相關人員投入自有資金並鎖定至少三年,實現了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機制,有助於激勵基金管理人更加註重長期業績表現。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也表示,發起式基金數量和規模增長,是基金公司響應監管號召、與投資者利益捆綁的體現,也反映出市場對發起式基金的認可。發起式基金的設立門檻較低,允許基金公司在市場低迷或新興領域進行“試水”。發起式基金通常設有較長持有期,鼓勵投資者長期持有,有助於培養長期投資文化。

從產品結構看,指數型基金爲主要類型。在年內新設立的發起式基金中,指數型基金數量佔比達54%。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副主任張碧璇表示,指數型發起式基金爆發式增長,核心動因在於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共振。

張碧璇指出,監管層明確提出推動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規模和比例明顯提升,並配套推出降低指數基金費用、優化ETF註冊機制等具體措施。在需求端,近年來個人投資者對被動投資工具的接受度也有顯著提升。這些因素共同推動基金公司加速佈局指數型發起式基金。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稱,由於近年來主動權益類產品的超額收益能力有所下降,因此費率更低、透明度更高的指數基金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另一方面,目前市場行情回暖,基金管理人也逐漸出現“搶賽道”的情況,通過設立更具標籤化特徵的發起式指數基金,可以更快進入相關賽道,爲後續進一步拓展業務打下基礎。

“這跟今年以來市場熱點頻繁切換也有關。”上述華南大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稱,在結構性分化行情中,指數型發起式基金設立門檻低,基金公司能更靈活地推出新產品,迅速響應熱點和投資需求,也能更快、更高效地入市,也更容易跟上行情。

佈局創新領域的“試驗田”

當前A股市場表現亮眼,年內滬指漲幅已超10%。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設立發起式基金的意願如何?相較於震盪市或熊市,當前市場環境下佈局發起式基金的動機又有何不同?

“機會捕捉”是當前基金公司佈局發起式基金的重要動機。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表示,在震盪市或熊市中,基金公司設立發起式基金更多是出於逆週期佈局考慮,利用市場低位吸納優質資產,爲未來市場回暖做準備,並藉此完善產品線。在當前行情下,除了完善產品線,獲取規模增長和分享市場上漲收益成爲重要動機,基金公司希望通過發起式基金快速切入市場,抓住市場機遇,提升自身業績和市場影響力。

上述華南大型基金公司分析,相較於震盪市或熊市的“逆週期佈局”,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基金公司的佈局動機更側重於分享市場上漲收益,更注重與投資者利益的一致性和對高成長性行業的精準配置。總體來看,上漲市更側重‌機會捕捉‌,熊市更注重‌信心維護‌;當前市場下發起式基金成爲佈局創新領域的“試驗田”,而低迷期則更多用於‌逆週期儲備。

“如果說市場冷清時設立發起式基金是爲了‘保成立’和逆向銷售,在市場較爲火熱時設立發起式基金則是爲了‘搶賽道’。”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相關人士稱,由於發起式基金的成立門檻更低,基金公司可以通過設立這樣的產品快速建立具有公開業績的標誌性產品,未來如果業績出色,則更有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

張碧璇補充道,社保、年金等長期資金傾向於配置低波動、高透明度的被動型產品,發起式指數基金通過自購機制能夠一定程度上增強客戶信任度。

多管齊下推動發起式基金可持續發展

中國基金報記者 曹雯璟

發起式基金正逐漸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一方面,在過去兩年震盪的市場環境中,不少產品通過低門檻設立和逆週期佈局取得了可觀的回報;另一方面,隨着行業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迷你基金”頻現,這一模式也面臨新的考驗。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應該從提升投研能力、優化產品設計、加強渠道營銷、審慎佈局產品等多個維度入手,推動發起式基金可持續發展。

超八成主動權益類

發起式基金斬獲正收益

Wind數據顯示,從投資業績看,剔除成立不滿一年的基金,439只主動權益類發起式基金成立以來年化回報率達9.17%,超八成產品斬獲正收益。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認爲,這主要得益於基金公司在市場低位的精準佈局。在股市低點,資產價格相對較低,基金建倉成本低。隨着市場逐漸回暖,資產價格上升,基金淨值也隨之增長。同時,這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具備較強的投研能力,能夠在市場處於低位時準確判斷市場走勢,挑選出具有潛力的股票、構建投資組合。此外,發起式基金要求基金公司自有資金參與且持有三年,使得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深度綁定,促使基金公司更加謹慎地進行投資決策,注重長期投資回報,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產品業績。

“部分主動權益發起式基金取得較好業績,體現了其在逆週期佈局、風險共擔機制、精準投資策略等方面的優勢,但也需結合市場環境和基金自身特點綜合看待。投資者在選擇時應關注基金的投資策略、基金經理經驗及長期業績穩定性等。”北京一位發起式基金基金經理說。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認爲,大部分發起式基金成立於2023年、2024年,這兩年A股市場整體處於調整狀態,這也表明在市場處於低位時進行逆向佈局,往往更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收益。

多維度發力

推動發起式基金可持續發展

針對業績分化、“迷你基金”頻現、清盤數量攀升等問題,李一鳴指出,部分發起式基金業績低迷,主要是由於市場環境不佳、基金公司投研能力不足,以及產品佈局不合理。一些基金公司盲目跟風佈局,對市場和產品缺乏深入研究,導致產品吸引力不足,難以獲得投資者青睞。

李一鳴建議,基金公司需強化投研能力建設,提升投資決策水平,深入研究市場和行業,避免盲目跟風佈局;在產品設計上,要注重差異化,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強產品營銷與投資者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向投資者宣傳產品特點和投資價值,提升投資者對產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建議,基金管理人在發行發起式基金時應該更加審慎,避免蹭熱點、博短期,迴避過於小衆、冷門的賽道或策略。基金管理人在設立發起式基金以後,應增強投研力量和銷售力度,在努力做好業績的同時,將規模儘快擴充到持續運作的門檻值,切實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也有助於管理人後續業務的開展。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副主任張碧璇指出,基金管理人應加強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充分理解清盤本身是市場淘汰劣質產品的正常機制,管理人也需保證清盤流程透明、估值公允,在清盤前爲投資者提供轉換其他產品等選項,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汪璐建議,公募基金在佈局產品時應注重“天時地利人和”,即適宜的市場環境、具有競爭力的投研,以及股東、渠道、品宣等資源的支持,對於績優發起式基金,應更加註重發展渠道和品宣,讓投資者關注到優質基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