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頻道/中小企國際化 善用股權策略

2025年8月,美國宣佈對臺灣出口商品加徵20%關稅,這對仰賴美國市場的臺灣企業來說,就像在球場上突然被投了一顆變化球,既措手不及,也改變了比賽節奏。關稅固然是痛點,但若能看清政策背後的戰略思維,它同時也是一個契機。

過去一個世紀,製造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惠於交通與科技進步,形成「設計在矽谷、生產在亞洲、銷售在全球」的模式。然而,近十年,供應鏈斷裂、疫情衝擊、地緣政治升溫,加上ESG與國防安全的新要求,使「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塑」成爲新常態。對美國而言,關稅不只是經濟議題,而是確保戰略自主的工具。

臺灣企業若只想着「避開關稅」,恐怕只會陷入困境。更聰明的做法,是把關稅視爲倒逼國際化的契機,用股權策略把短期挑戰轉化爲長期成長的跳板。股權策略有三大優勢:

第一,規避關稅、搶佔先機。透過股權佈局,把產品轉化爲「美國製造」或本地銷售,降低關稅負擔。

第二,吸引資本、放大資源。像是美國《CHIPS Act》投入500億美元補貼,2025年前七個月創投交易更成長75%,佔全球65%。透過股權架構,新創與中小企業更容易爭取資金。

第三,靈活退出、擴張市場。股權協議可預先設計買斷或增持條款,確保穩定合作,也保留彈性,進可攻、退可守。

根據實務經驗,提供以下三種具體股權策略供參考:

策略一:跨國合資(Joint Venture)小步試水溫

做法:與美國當地夥伴合資成立公司,臺灣提供技術與零組件,美方負責組裝與銷售。

優勢:產品可貼上「美國組裝」標籤,降低稅率;合作伙伴也更有動力推廣產品。

風險:若夥伴能力不足,JV容易淪爲空殼。須事先進行盡職調查,並設計清楚的退出條款。

適用情境:年出口額500至2,000萬美元的企業,適合作爲試水溫的第一步。

策略二:改組國外控股(US Holding Company)放大格局

做法:在美國或開曼設立控股公司,統籌臺灣與美國子公司,集中績效並吸引創投。

優勢:符合投資人期待,可享受補貼與稅務優惠,併爲IPO與併購提前佈局。

風險:重組成本高,若缺乏實質運營,可能被視爲避稅空殼。過早引入投資人,也可能過度稀釋股權。

適用情境: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準備進軍醫療或精密製造領域的成長型企業。

策略三:投資美國當地公司—低風險搶市場

做法:投資美國當地經銷商或小型公司,持股20~40%,綁定採購條款與優先權。

優勢:快速切入市場,降低初始成本,同時掌握銷售通路。

風險:投資額過低易被邊緣化;若未設計增持權,未來併購將受限。

美國的關稅政策,就像一場「天下第一武道會」。規則變得更嚴苛,但也讓有準備的選手更容易脫穎而出。對臺灣企業來說,重點不是如何抱怨挑戰,而是如何用股權策略打開新局。下一步應該這麼做:

一、三個月內評估自我產業之美國市場調查,完成夥伴篩選,鎖定美國合作對象。

二、找到熟悉美國市場及法律專家,確保合約與稅務規劃滴水不漏。

三、善用資源,例如申請政府計劃補助,降低初始成本。

關稅是挑戰,也是契機。臺灣的中小企業也能透過合資、控股、投資三條路徑,把短期的關稅壓力,轉化爲長期的市場突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