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頻道/創業攻略 檢視投資思維

今年8月底政府啓動「創業綻放-創業大聯盟競賽」,堪稱國發會史上最大規模的創業比賽。只要進入前100名,就能獲得300萬元創業支援金,這不是補助、也不佔股,是對新創執行力的直接獎勵。對創業者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以投資人角度重新檢視商業計劃」的機會。

以下三個思維,跟創業者分享如何換個角度審視自己的創業內容:

思維一:用創投邏輯思考題目,選對主題是成功的一半

從評審構成來看,本次比賽採創投視角審查,核心在於「可行性與成長潛力」,因此選題必須能「說服投資人」。

例如:前瞻科技類(AI、半導體、生醫、新能源等)具破壞性創新潛力;生活應用型(電商、健康科技、App服務)則以市場驗證取勝;永續創新類(綠能、循環經濟、高齡福祉)最能呼應政府政策風向。

在創業選題策略上,應選擇「熱度+成熟度」平衡的題材,如「AI+綠能」、「生醫+長照」,同時具市場規模與社會價值,能切中評審偏好與趨勢。

思維二:理解評審思維,從「創業者」轉爲「投資人」

評審看的是,這個團隊能不能把錢變成成果。特別是具有創投背景的評審,會很重視三件事:市場與痛點要真實,具體數據遠比願景動聽。團隊要可信,有執行力、有分工、最好有專業背書。財務要嚴謹。預測合理、假設透明、資金有節奏地使用。

思維三:五大評選關鍵,讓評審「看懂、信任、願給」。

評審最怕模糊與浮誇,即使目前虧損,說清楚收支邏輯與風險預案,這顯示出你的專業與認真。

一、解決方案,用一句話說清楚你的定位,用數據與案例證明痛點真實;別忘列出競品比較,讓評審看出你真正的差異化。

二、市場分析,掌握邏輯,用明確數據界定市場規模,並指出具體的切入策略。

三、商業模式,清楚交代收入來源與定價邏輯,最好能附上試營運成果或訂單。

四、團隊潛力,聚焦相關經驗與互補性,若有導師、顧問或加速器資源,列出提供。

五、財務規劃,說明「錢怎麼花、花完會有什麼成果」。每筆支出都應對應明確KPI,例如「行銷120萬,預期獲客一萬人」。

因投資人的身分,我每年收到的創業募資計劃不下百份,在檢視過上千份投資簡報後,想提醒創業者:簡報的重點不是展示而已,而是與「投資人對話」,讓觀看者能快速理解。

有些簡報小技巧的運用,能好好呈現要點,例如:簡報頁數控制在10~15頁內,開場30秒要吸引注意。講技術前,先講故事:「爲什麼做這件事?」。每頁一個主旨,以圖表、對比表呈現重點。

平常練習將簡報能在10分鐘內,講完核心內容,並預留問答時間。回答問題時的態度很重要,誠懇、精準、懂得傾聽,是投資人評估創業者成熟度的關鍵指標。

創業比賽的本質,不只是比創意,更是比「規劃力」。許多團隊輸在「沒對準題目」,或「講太多願景,沒說清怎麼做」。真正的創業者不只是參賽者,而是用這次競賽的框架,倒推自己的商業模型與投資策略。

這300萬,也許只是開端,但能讓你學會「如何用投資人視角經營你的創業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