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醫師支援抗戰情誼 冒險開闢自行車「駝峰航線」

異國抗戰情誼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圖爲貝熙業(中間背影)與八路軍戰士及村民在一起。(新華社╱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提供)

異國抗戰情誼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圖爲 貝家花園碉樓,貝熙業曾在此救治當地百姓和八路軍戰士。(新華社╱貝家花園提供)

異國抗戰情誼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圖爲2025年6月23日貝石濤在巴黎近郊翻看貝熙業相關史料。(新華社)

異國抗戰情誼自行車上的「駝峰航線」。圖爲 貝熙業在「貝大夫橋」前留影。(新華社╱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社報導,2014年3月中法建交50週年紀念大會上,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提到「貝熙業」,這位「冒着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師」。讓世人知道,抗戰時期,貝熙業穿越日軍封鎖,運送藥物、救治八路軍、支援中國抗日事蹟。

貝熙業的兒子貝石濤說,習近平讓更多人瞭解貝熙業與中國人民在抗戰結下的深厚情誼。貝石濤3歲時,父親去世。懂事後,整理父親資料時,看到寫於1948年紙條:「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會打開資料,看到其中珍藏着我在中國漫長歲月得到的小小榮譽。」

貝熙業1872年7月生於法國鄉村教師家庭。1913年任派駐海外軍醫,41歲到中國,一待40多年。先後在北京外交機構、大學、醫院行醫。他在北平(今北京)城內有住所,但爲罹患肺病女兒,在西山租地修建貝家花園。

1937年「七七事變」時,貝熙業第一時間趕赴宛平城治療傷患。目睹難民、滿目瘡痍,遂代表外國駐北平醫官致函中國紅十字會,表示願意提供醫療服務,支援中國人民抗戰。並在貝家花園設立紅十字救助站。

貝家花園地處西山,緊鄰平西抗日根據地,當時藥品奇缺。中共地下黨員黃浩得知貝熙業支持抗戰,秘密求助,貝熙業毫不猶豫答應。

「在西山夜色初上星空下,經常可見蓄著白色八字鬍子的外國老人,風塵僕僕地騎行在蜿蜒山路上。」貝石濤作序的《貝熙業傳奇》一書描述。

從住所到貝家花園約40公里。起初,貝熙業掛外交牌照開車,穿過日軍關卡,一批批「救命藥」送抵西山。再由地下工作人員接力,從貝家花園進入密林、翻越妙峰山,送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戰事趨緊後,汽油成管控物資,汽車運輸被迫中斷。年近七旬貝熙業不肯放棄,改用自行車送藥。

頭戴草帽,推着自行車,走在坑窪不平土路上。「當時沒有柏油路」,多年關注研究貝熙業的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學者張文大說,西山土路遇雨非常泥濘,自行車往往騎不動,要推着走。「這樣路況,七旬老人帶着幾十斤東西前行,真了不起。」他說。

貝熙業還冒更大風險在貝家花園爲八路軍傷患手術。除了藥品,他還幫八路軍秘密運送武器裝備。「協助那些希望投身抗日戰鬥的中國人越過敵人封鎖線,還曾向山區運送無線電臺零件,幫助八路軍與延安保持聯繫。」貝石濤說。

貝石濤稱,在追溯父輩歷史過程中,逐漸瞭解到「中國人民抵日侵略英勇鬥爭」,「我的父親正是見證者和參與者」。

幾十年過去,2024年10月30日,法國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捐贈貝熙業銅像,跨越重洋送至貝家花園,爲抗戰歲月跨國友誼添佳話。

貝熙業常爲西山附近村民義診送藥。「周圍老百姓都稱讚貝熙業大夫是了不起的人。我年輕時,村裡長輩還常講起他的事蹟。」在西山附近長大的張文大說。

當年,附近村民感念貝熙業,修建一座便橋,命名「貝大夫橋」。如今翻修後小橋依然車來人往。貝家花園等已列入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繼續講述着自行車「駝峰航線」故事。

「我的父親如此熱愛中國,併爲中國人民奉獻生命中一段重要歲月,讓我們深感自豪。」貝石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