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醫生投身抗日 支援「臺灣義勇隊」前線資源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成立舊址。(圖/主辦方提供)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年,當年的許多故事再度被提起。其中,源起於浙江金華的「臺灣義勇隊」,是抗日武裝力量之一,臺籍醫生黃志旋夫婦投身抗日,將自身收入挹注到義勇隊的前線資源。

由浙江省兩岸融媒體平臺主辦的「回眸抗戰史 共築民族魂——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臺灣光復80週年兩岸媒體採風行」近日在浙江杭州舉行,20餘位來自兩岸的記者及臺青自媒體人分別赴金華義勇隊紀念館、永康方巖,杭州受降紀念館、連橫紀念館等地採訪。

▲臺籍抗日將領李友邦。(圖/主辦方提供)

位於金華酒坊巷84號的青磚小樓,是臺灣義勇隊的誕生地。1939年2月22日,臺灣義勇隊成立,這支以爲臺籍抗日將領李友邦爲隊長的隊伍,是由散居在大陸臺籍人士組織起來的人數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有正規編制的臺籍人士抗日隊伍。

「在我小時候,常聽家裡人談及爺爺奶奶那段烽火歲月裡的不凡經歷」,黃幀的爺爺黃志旋來自臺南,是一位外科醫生;奶奶吳文敏,則是婦產科醫生。1939年,她的爺爺奶奶毅然加入臺灣義勇隊。

據瞭解,當時「臺灣醫院」的所有收入在維持基本運轉後,盈餘全部上繳,作爲義勇隊的活動經費,直接支援着抗日前線。黃幀說,「聽家裡人說,奶奶當時沒想太多別的,就是帶着一腔熱血,一心想着抗日救國,要把侵略者趕出去」。

▲連橫紀念館。(圖/主辦方提供)

另外,在位於西湖之畔的連橫紀念館內,詳實展示了臺灣史學家、詩人連橫(連雅堂)先生畢生致力於保存臺灣歷史文獻、着就《臺灣通史》、弘揚中華文化的成果。

在連橫紀念館辦公室副主任陶詩旻看來,紀念館正是爲了延續連橫傳承文脈的精神,「這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希望來到連橫紀念館的臺灣青年未來能成爲兩岸交流的一個橋樑」。

至於位在浙江永康的巖下老街建築羣,歷經多年保護與活化利用,已煥發新生機。「巖下老街是抗戰時期重要的歷史見證地,曾作爲浙江省民國政府的臨時駐地」,永康市方巖鎮副鎮長應魁介紹稱,「如今,我們在最大限度保留其歷史風貌和抗戰遺址的基礎上,成功開發出一條主題鮮明的歷史文化旅遊線路,相關基礎設施也已全面完善提升」。

▼巖下老街。(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