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戰機不要美製 1北約國要改歐制 爲1考量沒在怕麻煩

美國空軍F-35隱形戰機的資料照。(美國空軍)

在可能重塑F-35戰機生產動態的進展中,比利時提議,它訂購的其餘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閃電II」(Lightning II)戰機要在義大利,而非美國組裝。

綜合外媒14日報導,國防暨外貿部長佛蘭肯(Theo Francken)週一接受《最新消息報》(Het Laatste Nieuws)採訪時透露,他已與義大利防長克羅塞託(Guido Crosetto)討論了這想法,建議在義大利卡梅里(Cameri)最終組裝和檢查(FACO)設施生產這些戰機,以促進歐洲經濟發展,而這標誌着歐洲國家採購國防裝備方式可能的轉變。

而法國國防媒體Opex360網報導,這提議引發了關於跨大西洋合作、歐洲國防自主權,以及F-35專案錯綜複雜物流的疑問。F-35是北約空中力量戰略的基石,而它有3種版本,其中F-35A是傳統起降型、F-35B是短場/垂直起降型,至於F-35C則是針對執行海上任務定製的艦載機,而比利時訂購的是F-35A。F-35A的航程超過1,200海里,最高速度可達1.6馬赫,平衡了敏捷性和續航力,使其成爲空優、地面攻擊和情報收集的多功能平臺。

比利時打算將它們部署在弗洛雷訥和克林恩布洛蓋爾(Florennes and Kleine-Brogel)空軍基地,當地爲了容納新機隊,耗資2.75億歐元(約89億臺幣)升級基礎設施。而這些升級包括新機庫、模擬器室和維修設施,體現了比利時致力讓F-35在2030年前服役,全面發揮戰力的目標。然而,專案面臨挑戰,如交付「更新技術3」(TR-3)升級軟體等延遲,推遲了最初訂定的時間表。

而佛蘭肯提議,將生產轉交2013年由義大利李奧納多(Leonardo)與洛馬合營的義大利卡梅里最終組裝和檢查設施,使複雜層面又添一層。卡梅里設施是全球3大F-35組裝線之一,是歐洲F-35生產和維修中心,另外兩個分別在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和日本名古屋。

該設施已爲義大利和荷蘭組裝了戰機,而瑞士也計劃,要在當地建造36架F-35A中的24架。事實上,它拜戰略位置,還有先進基礎設施之賜,成了美國生產的可行替代方案,甚至能簡化歐洲經營者的物流。而佛蘭肯的建議與更廣泛的歐盟目標一致,歐盟委員會鼓勵成員國優先考慮「歐洲購買」,以證明增加國防借款的合理性。

佛蘭肯透過倡議在卡梅里生產,向克羅塞託力主,這可以在歐洲創造就業機會。而由於國防預算正在增加,這觀點與歐盟旨在加強區域產業的政策相呼應。受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上與日俱增的戰略自主呼聲刺激,比利時與許多北約成員國一樣,已承諾履行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目標,並計劃每年增加40億歐元(約1,474億臺幣)預算。

這財政承諾,加上軍事現代化的需求,凸顯了F-35在增強北約互通性上的角色。而相關趨勢顯示,歐洲國家正尋求加強掌控國防供應鏈,以因應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緊張等全球干擾所暴露的弱點。然而,由於F-35供應鏈在效率上嚴重依賴沃斯堡,因此將生產轉移到卡梅里,或許會對洛馬緊密協調的供應鏈構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