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news 精選/美股「科技七雄」市值超越歐盟 GDP 是科技泡沫警訊?
美國「科技七雄」的總市值本月初達到20.8兆美元,超越歐盟整體GDP,引發科技泡沫疑慮。 美聯社
美國「科技七雄」(輝達、微軟、蘋果、字母、亞馬遜、Meta、特斯拉)截至10月2日的總市值已達20.8兆美元,超越歐盟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9.4兆美元。輝達市值更達約4.3兆美元,已相當於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GDP。
這個非比尋常的里程碑正引發爭論:究竟是全球資本主義的轉型時刻,還是新一輪科技泡沫的早期跡象?要獲得解答,首先必須思考科技股泡沫的真正定義,以及今日現象和2000年代初的投機狂潮,有何異同。
何謂科技泡沫?
科技泡沫不僅反映在企業股價的高價位,市場價格與經濟現實或企業基本面之間也會廣泛脫節,往往伴隨着投機熱潮、過度樂觀的投資人心態,以及認爲科技快速轉變將帶來無限收益的信念,常忽視盈餘或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
經濟學家席勒(Robert Shiller)在名著《非理性繁榮》寫道:泡沫是不同時期的「社會傳染」,迅速致富的案例助長了大衆的熱情與參與市場的慾望,投資人害怕錯過的情緒,強過風險評估。
另一名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Minsky)指出,在市場亢奮的榮景期間,投機成了主導市場的力量。資產價格受到題材影響而攀升,而不是被數據影響,最終不論是總體經濟、法規還是心理因素,某個觸發點將使幻覺破滅,導致市場大幅修正。
在科技泡沫時期,創新科技往往會加劇這個情況。無論1990年代末的達康榮景、2010年代的區塊鏈,或今日的人工智慧(AI),投資人都對新興科技快速成長的動能抱以期待。
不是泡沫 是資本主義在轉型
22V研究資深總經理何總經研究主管維瑟(Jordi Visser)主張,將當前漲勢貼上「泡沫」標籤,反而偏離了重點,「要區分AI和『泡沫』這種懶惰的簡化說法,必須認清,眼前情況並非投機狂熱,而是一場結構性的軍備競賽」,也就是說,政府和企業大舉投資AI,是出自於國家和經濟安全的考量。
他說,AI正驅動一場爲期數十年的經濟集中化過程,也就是財富和創新聚集在少數人手裡,不論是企業、家族或國家,「泡沫讓大家進入亢奮狀態,集中化則把多數人拋在後頭」。
然而,若論資金涌入AI相關指數型基金(ETF)的速度,以及小型AI概念股的投機性漲勢,還有少數超大型股主導大盤的情況,雖未必意味着泡沫正全面形成,但確實代表風險升高。
市場是否進入達康泡沫般的亢奮狀態?
目前科技股漲勢可追溯至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此後追蹤美國最大科技股的那斯達克100指數,三年上漲140%。但在達康時期,該指數在2000年3月觸頂前的三年間,漲幅超過500%。
科技七雄中,僅特斯拉220倍預期本益比的高得誇張,其餘六雄均低於大盤那斯達克100指數。 美聯社
此外,科技股價位雖處於高檔,但還沒到極端水準。從以獲利預估計算的本益比旯看,「科技七雄」中,僅特斯拉的220倍高得誇張,其餘六雄反而都低於那斯達克100指數的40倍,尚未顯現達康泡沫時期的狀態。
結論就是,當今科技股漲勢不論在幅度或象徵意義上,都非同小可。「科技七雄」合併市值超越歐盟GDP,清楚表明經濟力量正在轉移,但若以傳統市場亢奮狀態的定義來看,仍不及達康時期的高峰。
這或許能爲一些人帶來安慰,但結構性的轉型和投機過度之間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