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與淨零碳排/能源政策的十字路口 永續論壇開講

由《當代法律》雜誌與《Focus聚焦志》聯合主辦的「ESG與淨零碳排/能源政策的十字路口永續論壇」,於3月28日在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圓滿舉行。論壇聚焦於全球氣候變遷趨勢與人工智慧時代所帶來的能源挑戰,探討如何在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其中金士懿教授更以其見解深入分析AI時代能源需求與淨零碳排的政策抉擇。

論壇由《當代法律》創辦人黃帥升律師特別邀請產、官、學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並由當代法律雜誌社長廖義銘主持。與會專家包括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黃輝珍、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蔣本基、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臺北大學法律學系主任郭大維、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許耀明、臺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高仁川、開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金士懿、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林孟賢會計師、萬國法律事務所洪志勳律師等。論壇吸引了來自各界關心ESG議題的200多位專業人士參與。

臺北大學法律學系高仁川教授(右起)、萬國法律事務所洪志勳律師、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林孟賢會計師、開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金士懿教授、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堅明教授、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蔣本基教授、政治大學法學院許耀明教授、臺北大學法律學系主任郭大維教授、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教授、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蒲樹盛總經理等多位專家於論壇合影。主辦單位/提供

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堅明教授、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蔣本基教授、政治大學法學院許耀明教授、臺北大學法律學系主任郭大維教授、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教授、BSI 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蒲樹盛總經理等多位專家進行精彩

**淨零減碳的挑戰與機遇**

在論壇期間,針對能源政策的未來發展,金士懿教授表示,根據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最新報告,臺灣目標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並設定2030年減碳24%的具體目標。預計2030年,臺灣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將達到45.46至46.12GW,這將需仰賴能源技術創新與大規模儲能技術的推動,與會專家學者也都不約而同表示對能源需求的憂心與期待。

金士懿教授以AI時代能源需求與淨零碳排的政策抉擇,發表獨到見解。主辦單位/提供

金士懿教授分享美國氫能戰略規劃

臺灣目前的能源結構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特別是石油與煤炭。氣候變遷已成爲全球環境永續發展的重大挑戰,而減碳政策的推動面臨諸多不可控變數,如地緣政治、國際戰略競爭及極端氣候影響。根據DIGITIMES Research的分析,估計美國總統川普2.0的氣候政策若正式實施,可能會導致美國碳排放量增加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進而影響全球減碳進程,因此金士懿教授表示在今年在南美洲巴西的COP30是一個重要觀察點。

**能源政策的轉型與未來發展方向**

面對全球能源政策的變革,金士懿教授強調,未來臺灣應加速推動能源轉型,提升能源自主性與韌性。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報告,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投資已達1.7兆美元,各國對綠色能源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臺灣也應順應國際趨勢,提高能源戰略優化,積極探索新能源技術,如氫能發展。

氫能被視爲未來低碳能源的關鍵之一,臺灣計劃自2025年起逐步擴大氫氣混燒比例,並於2050年達到7,300MW的氫能發電裝置容量;美國已於2021年生產氫氣1,000萬噸。臺灣產業界已開始着手技術佈局,如臺達電於2024年獲得英國Ceres氫燃料電池技術授權與移轉,美國Bloom Energy則攜手臺灣企業建置全臺首座大型定置式氫能燃料發電系統。此外,儲氫與運氫技術的創新亦是發展關鍵,2025年金士懿教授更與德國綠能專家Dr. Dieter Simon博士、Jürgen Tsai總工程師,共同推動臺、德綠色能源技術合作。

金士懿教授舉例臺灣榮華碳中和公司已經完成輔導新創公司,可利用農廢、風能、太陽光電、海洋能等技術創新與儲能系統建置,強化生產機臺低耗能高產出的特質,利用海洋資源與循環材料、高能源效率、新能源與負碳技術(碳捕捉)的採用,展示了從農業廢棄物到能源與海水資源再生的循環價值,實現資源自給自足,是臺灣第一個海、陸「價值鏈生態循環」的標準示範工廠,可以大幅度降低排碳。未來,包括臺灣、澳洲、沙烏地阿拉伯、美國與中國等擁有豐富太陽能與風能資源的國家,極可能成爲全球綠氫生產中心。

例如,澳洲北昆士蘭計劃於2050年成爲該國最大的氫能源出口基地。金士懿教授進一步指出,臺灣應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推動政策制定與技術突破,以確保能源轉型的穩定性與競爭力。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中增加能源與電網韌性的戰略優勢,促進經濟永續發展。

金士懿教授強調AI自身淨零的重要性。主辦單位/提供

當代法律論壇強調在AI時代的來臨,能源政策與淨零碳排之間的緊密關聯的重要性,最後金士懿教授並淺談再生能源、海洋能、核融合、氫能等技術與國際能源趨勢的發展方向。專家學者一致認爲,臺灣應積極佈局未來能源戰略政策,以迎接AI時代的能源需求挑戰,達成碳中和的環境永續共同目標。